掏耳朵看似是日常小事,可稍不注意就可能伤了耳道。如果掏完耳朵出现流血、耳鸣,说明耳部的保护屏障已经被破坏,这时候正确的应急处理特别重要。接下来我们从损伤原因到恢复方法,一步步讲清楚该怎么应对。
耳道损伤的两个信号:流血和耳鸣
外耳道的皮肤特别薄,只有0.1-0.2毫米厚,还紧紧贴在软骨上,稍微擦一下就会出血、疼。如果掏耳工具碰到耳道壁,可能把表皮擦破或者弄破毛细血管,导致流血;同时耳道皮肤肿起来会压迫神经,再加上外耳道像“小音箱”的共鸣效果,就会出现明显的耳鸣。这时候得赶紧用科学方法处理。
家庭应急处理:记住这三点
- 正确止血:躺下来让受伤的耳朵朝上,用无菌棉球轻轻压在耳道口10分钟——注意棉球得比耳道粗,别滑进去。还可以用冷毛巾敷耳廓周围的血管,每次15分钟,中间歇1小时。千万不要反复掀开看伤口,也别用纸巾擦,不然会把刚结的血痂弄掉。
- 做好防水:洗澡时可以把涂了凡士林之类软膏的棉球塞在耳道口,再戴个硅胶耳塞双重保护;洗发水选不刺激的,冲的时候把头歪向另一边。游泳至少停2周,避免池子里的细菌感染伤口。
- 仔细观察:72小时内重点看有没有一直流血、疼得更厉害、突然听不清的情况;如果有黄色的水流出来或者发烧,可能是得了急性外耳道炎。最好在受伤后48小时内去做专业检查。
去医院前,先准备这些
去医院前可以准备这些:①记清楚掏耳朵用的工具是什么材质(比如棉签、金属勺、塑料勺);②用手电筒补光拍一张耳道的照片;③整理一下以前的耳病情况(比如有没有过鼓膜穿孔);④提前约好耳内镜检查的号。这些信息能帮医生更快判断伤得有多深。
医生会怎么处理?
耳鼻喉科医生会先用70%酒精给外耳道消毒,再用直径3.5毫米的耳内镜检查伤在哪里。如果发现鼓膜发红,可能会开局部用的抗生素滴耳液(一定要听医生的);要是伤得比较深,会用含银离子的抗菌凝胶塞进耳道——这种材料能慢慢释放抗菌成分,不用每天换药,减少二次损伤。
这些误区,别踩!
- 别总用棉签掏耳朵:有些人习惯天天用棉签,其实耳垢(耵聍)自己会慢慢排出来,不用刻意掏;
- 别用偏方:往耳朵里滴酒精会刺激伤口,更疼;
- 别硬挖耳垢:如果耳垢太多堵了耳朵,得去医院让医生冲出来,别自己硬挖;
- 要注意听力:反复掏耳朵可能会叠加噪声性听力损伤,得定期监测。
平时怎么预防?
平时护理可以这样做:每周用1次耳垢软化剂;选儿童专用的硅胶耳勺;每年做一次耳道内窥镜检查;爱游泳的人可以定制自己耳道模型的防水耳塞。如果耳道痒,用吹风机的冷风档轻轻吹耳周,别用手抓。
耳朵受伤后完全好大概需要2-3周,这段时间别戴入耳式耳机。手机音量要控制在60分贝以下,差不多是正常说话的声音。如果一直耳鸣,要去做纯音听力测试看看内耳有没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