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血液细胞里,DNA的损伤和修复其实一直在悄悄进行着动态平衡。有研究发现,现在人的血液细胞基因突变率比二十年前高了,这和环境里的各种暴露因素增多关系很大。
紫外线:DNA损伤的主要外源因素
紫外线辐射会改变DNA的结构,这个作用机制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波长在200到400纳米之间的紫外线,会让DNA里的胸腺嘧啶碱基粘在一起形成异常的“二聚体”,这种损伤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造血系统。研究显示,一次强烈日晒可能让皮肤细胞产生大量光损伤位点;而焊接作业产生的弧光,紫外线强度能达到日光的3倍。
防护要做好这些:穿高紫外线防护系数的防晒衣,戴防紫外线眼镜,避免在紫外线指数高的时段做户外作业。焊接工人需使用符合标准的防护装备。
电离辐射:DNA双链断裂的诱因
X射线、伽马射线这些高能射线,会导致DNA双链断裂,这种损伤对基因组稳定性威胁很大。有数据显示,做CT扫描会让受检者血液细胞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变高;如果职业暴露人群每年累积辐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基因突变概率会明显上升。
防护要遵循这些原则:医生要严格把握放射检查的必要性,医务人员需穿含铅防护装备。辐射暴露风险高的人,建议定期做染色体稳定性检测。
化学物质:基因突变的化学诱变剂
有些环境化学物会通过烷基化反应改变DNA里碱基的结构,比如苯系化合物、亚硝胺这些——它们是脂溶性的,容易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研究发现,长期接触低剂量苯系物的人,某些抑癌基因的突变率明显变高。
防护要点要记住:选新鲜食材,用正确方法处理水果和蔬菜;新装修环境要充分通风;接触特定化学物时需用防护装备。相关职业人群建议定期做生物标志物检测。
病毒:干扰DNA修复机制的生物因素
有些病毒会干扰人体细胞的DNA修复机制,增加基因突变风险。比如某些疱疹病毒,会通过释放特定蛋白激活细胞信号通路,导致基因组稳定性下降。现代测序技术证实,慢性病毒感染会明显增加血液干细胞的突变数量。
防控要做好这些:按时接种常规疫苗,流感季节做好呼吸道防护;如果出现持续低热、异常出血等症状超过两周,建议做血液系统检查。
面对这些环境威胁,我们的身体有自己的DNA修复机制——细胞里的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每天能修复大量损伤位点。适当补充抗氧化物质,能帮着提高修复效率。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做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这种检测能提前发现基因损伤的预警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