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后后脑勺发懵?科学应对关键!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0-22 14:21:43 - 阅读时长4分钟 - 1734字
通过对比分析颅骨骨折与脑震荡的临床特征和处置要点,结合神经外科诊疗进展,系统阐述头部外伤的科学处理流程,重点解析影像检查指征和家庭急救注意事项。
颅脑外伤脑震荡颅骨骨折意识障碍头痛管理CT检查急救处理神经外科脑脊液漏康复指导
摔跤后后脑勺发懵?科学应对关键!

后脑勺是头部的“关键区域”,里面藏着大脑、神经和重要血管,一旦受到撞击,可能引发颅骨损伤或脑组织震荡——很多人觉得只是“撞了个包”,但其实超过60%的颅脑外伤患者都忽视了潜在风险,轻则留下长期头痛,重则危及生命。

颅骨骨折的“危险信号”要警惕

颅骨由8块骨头组成,像个“硬壳”紧紧裹着大脑。如果撞击力量超过骨头的承受极限,骨头可能裂开(线性骨折)或凹进去(凹陷性骨折)。这时候要立刻警惕这些“异常表现”:

  • 后脑勺肿起来,同时眼眶周围出现淤血(也就是“熊猫眼”);
  • 鼻子或耳朵流出清亮的液体——这不是普通的“流鼻涕”,而是保护大脑的脑脊液漏了;
  • 一直呕吐、站不稳、耳朵听不清声音;
  • 意识变得模糊,比如总想睡觉、喊名字没反应,甚至直接昏迷。
    需要注意的是,凹进去的骨折中,约40%会同时伴随颅内出血(血肿),光靠“摸”是摸不出来的,必须做CT等影像检查才能明确。

脑震荡的“隐藏症状”别忽视

脑震荡是脑组织的“功能性损伤”——撞击会让神经递质紊乱、脑血流调节出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 不记得受伤的过程(比如“我怎么摔的?”“刚才发生了什么?”),这叫“逆行性遗忘”;
  • 注意力没法集中,做事情总走神,反应也比平时慢半拍;
  • 还有恶心、怕光、睡不好觉,比如明明很困却翻来覆去睡不着。
    更要注意的是,约25%的患者症状会“延迟发作”,比如伤后1-3天突然头痛加重(医学上叫“二相性头痛”),这时候千万别硬扛,得赶紧去医院。

撞后第一时间的“正确处理”

撞击后的处置直接影响预后,记住这4点:

  1. 保持半坐卧位:身体和床成30度角,别平躺,避免颅内压力突然升高;
  2. 固定颈部:搬运时用双手托住头部和颈部,保持中立位,别歪着扭着,防止颈椎或脑组织二次受伤;
  3. 暂时禁食水:哪怕很渴很饿也得忍住,避免呕吐时食物呛进气管;
  4. 频繁观察:每隔10-15分钟喊喊患者名字,看看有没有反应;捏捏手脚,看看有没有力气;再看看瞳孔有没有变大或两边不一样大。
    现在急诊共识强调:只要是高能量撞击(比如车祸、从高处摔下),不管有没有出血,都要立即启动创伤小组响应。

什么时候需要做影像检查?

很多人怕“CT辐射”,但该做的时候一定要做——根据最新指南,有这些情况必须做CT:

  • 昏迷评分≤13分(评分3-15分,分数越低意识越差);
  • 头痛越来越严重,吃止痛药也没用;
  • 出现神经异常(比如站不稳、手脚发麻、耳朵听不见);
  • 小孩表现异常(比如一直哭闹、总睡觉,或突然变得安静)。
    放心的是,现在低剂量CT技术已把辐射量降低40%,安全性很高。

治疗要听医生的“个体化方案”

治疗方案得结合影像结果和症状:

  • 线性骨折(骨头裂开但没凹进去):72小时内绝对卧床,头部抬高15-30度,避免用力(比如咳嗽、打喷嚏),监测迟发性出血;
  • 凹陷性骨折:如果骨头陷得超过5mm,或压迫脑组织(比如手脚无力、说话不清),就得手术复位;
  • 复合伤(骨折+出血):多学科团队要在24小时内完成“损伤控制手术”,先止血稳定病情,再修复。
    研究发现,早期高压氧治疗能让脑震荡后综合征(长期头痛、失眠)发生率降低18%,但需医生指导。

康复期的“禁忌清单”要记牢

康复不是“躺平”,也不是“急着恢复”,得遵守“阶梯式”原则,同时避开这些“雷区”:

  1. 别屏气用力:比如提重物、便秘时用力——会增加颅内压力;
  2. 别做高强度运动:3个月内别玩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也别跑马拉松;
  3. 别长时间看屏幕:手机、电脑要少看,避免视觉疲劳加重头痛;
  4. 别暴饮暴食:少吃太咸、太油腻的食物,别喝酒、喝咖啡——影响脑代谢;
  5. 别情绪波动:别生气、激动——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影响脑血流恢复。
    康复要循序渐进:先练起床、穿衣等基本能力,再慢慢恢复散步、做饭,最后回到工作学习——千万别急着“赶进度”。

后脑勺撞击关联着大脑的“安全防线”。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人撞了,都要记住:先观察症状(熊猫眼、脑脊液漏、意识变化),再正确处理(半坐卧、固定颈部、禁食水),及时就医(做CT、听医生建议),康复期遵守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让大脑慢慢“重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