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腹泻是很常见的健康问题,主要由三类因素导致——微生物感染、化学毒物和天然毒素。要是突然开始拉肚子,得用科学方法应对,别乱吃药或硬扛。
致病的三类“凶手”
微生物污染是最主要的原因。像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这些病菌,会附着在变质或没洗干净的食物上,吃进肚子后,它们产生的代谢物会让肠道蠕动变快,直接引发腹泻。这类感染占了食源性疾病的大多数。
化学污染物藏在没洗干净的农药残留里,或是劣质餐具、容器里的重金属(比如铅、镉)跑到食物里。这些东西会破坏肠道黏膜的“保护墙”,让肠道没法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导致拉肚子。
天然毒素更隐蔽。比如没煮熟的四季豆里有植物血凝素,毒蘑菇里的毒素会直接损伤消化道细胞。误食这些有毒植物,往往会出现剧烈的肚子疼、拉肚子,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拉肚子了,先做这3件事
1. 先补液体,别等脱水
拉肚子最危险的是脱水——每拉一次可能会流失200-300毫升体液,光喝白开水没用,得补含电解质的液体。比如用1升温水加6茶匙糖(差不多普通勺子)和半茶匙盐,搅拌均匀后慢慢喝,能快速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比白开水管用得多。
2. 止泻药别乱加
蒙脱石散是常用的止泻药,能吸附肠道里的毒素,还能保护黏膜。但不是一拉肚子就吃:发病初期(比如刚拉1-2次)最好先不用,让肠道先把毒素排一排;可以和益生菌一起用,效果更好;和其他药要间隔1小时,避免影响吸收。规范用这种药,能让病程缩短1-2天。
3. 抗生素不是“万能药”
抗生素只对特定的细菌感染有用,比如发烧超过38.5℃、拉血便,或是拉肚子超过48小时还没好。用之前一定要留粪便样本去检查,确认是细菌感染再用,而且有些人群(比如孕妇、小孩、肝肾功能不好的人)不能用。
这些情况,必须马上送医院
要是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立刻去医院:
- 24小时内拉肚子超过8次,或是一直呕吐停不下来;
- 意识不清、皮肤捏起来半天弹不回去、口渴得说不出话(严重脱水);
- 宝宝哭没有眼泪,3小时都没尿湿尿布(婴儿脱水更危险);
- 发烧超过39℃,或是出现抽风、手脚发麻、头晕站不稳(神经系统症状)。
平时做好4点,防住80%的风险
- 食物分开存:生肉、生鱼和熟菜、水果要分开放,冰箱冷藏层温度保持在4℃以下(比如放剩菜的层),避免交叉污染。
- 做饭一定要做熟:四季豆要沸水煮10分钟以上(直到软透),海鲜要煮到中心温度75℃(比如虾变红、鱼眼凸起、蟹壳变硬),别吃半生不熟的东西。
- 手要洗对:用七步洗手法(内外夹攻大立腕),用肥皂和流水洗20秒以上。注意酒精湿巾杀不死诺如病毒这类“顽固分子”,最好用流水洗。
- 餐具定期消毒:碗筷、勺子定期用开水煮5-10分钟消毒,竹木筷子、勺子最好半年换一次(容易藏细菌)。
拉肚子其实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把毒素排出去。要是盲目止泻,反而可能让毒素留在体内,延长病程。轻的拉肚子(比如拉2-3次,不发烧)可以先补水、吃点清淡的粥;重的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平时只要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预防,就能大大降低食物中毒拉肚子的风险。
说到底,对付急性腹泻的关键是“科学应对+提前预防”,别慌也别乱,跟着步骤来就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