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重要器官,一天要完成上千次吞咽、说话的动作,要是一直有异常,可能是身体在发出健康警告。有研究发现,我国舌癌的发病率正在上升,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得这个病。面对这些信号,我们得用科学方法应对。
舌部异常的分级识别:哪些情况要警惕?
舌头能反映全身健康,学会分级排查很重要。红色预警是最危险的信号,包括舌头一直动不了、吞东西困难、超过2周都不好的口腔溃疡;黄色警示比如尝不出味道、舌头颜色变了(比如突然很红或发白)、说话不清楚;偶尔咬到或烫到舌头,一般是暂时的,不用太担心。要注意的是,如果舌头上有超过1厘米的白色或红色斑块,癌变风险会比较高。
医生诊断舌部问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基础检查,医生用眼睛看、用手摸,看看溃疡边缘齐不齐、底部硬不硬,有时候会用甲苯胺蓝染色帮忙找早期病变;第二步是影像检查,超声内镜能看看病灶扎得深不深,CT可以查颈部淋巴结有没有转移;第三步是病理确诊,细针穿刺活检的准确率能到92%,还有分子检测能分析肿瘤特性,确定是不是癌症。
舌部有问题?这样吃更营养
舌部生病的人要调整饮食,推荐试试“三色营养”搭配:红色区是优质蛋白,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1.5克,选好嚼的鸡蛋、鱼;绿色区是维生素,深色蔬菜(比如菠菜、西兰花)要占每天吃的蔬菜的60%;金色区是碳水化合物,选小米粥、软米饭这种好吞的。平时可以喝百合银耳羹、山药莲子羹,或者打新鲜果蔬汁喝。
有些东西要尽量避开:别喝超过65℃的热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它列为2A类致癌物,有致癌风险);少吃高温加工的食物(比如油炸、烤串),能减少丙烯酰胺摄入;少碰含糖量超过15%的高糖加工食品(比如奶茶、蛋糕)。
术后怎么恢复?做好这几点
现在手术越来越重视保留舌头功能,术后康复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感觉重建,每天用软毛刷轻轻刷舌面3次,每次5分钟,帮舌头恢复感觉;温度适应,用冷热毛巾交替敷舌头,温差别超过10℃,慢慢适应温度变化;味觉激活,用天然调味品(比如姜、葱、蒜)刺激味觉,帮着找回尝味道的能力;运动康复,每天做100次“8字绕舌”训练(舌头绕着牙齿画8字),改善协调性;语言训练,从单字、单音节(比如“啊”“哦”)开始,慢慢练复杂句子,恢复说话能力。
环境也要注意:房间温度保持22-25℃,湿度50-60%,太干或太湿都不好。用加湿器的话,最好每2天彻底清洁一次,避免滋生细菌。如果术后插了引流管,要观察三个方面:引流液颜色(术后24小时应该是暗红色)、流量(每小时不超过50ml)、性状(如果有絮状物,要小心感染)。
有研究说,按规范做综合康复,吞咽功能恢复时间能缩短20%以上。术后定期复查很重要:每3个月做一次口腔内镜,还要监测体重,如果3个月内体重掉了超过5%,要赶紧去医院。临床观察发现,规范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和早发现有很大关系——发现得越早,治好的概率越高。
其实,关键是要有科学认知,要是口腔里的异常(比如溃疡、肿块)一直不好,别拖着,赶紧去医院。平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比如不吸烟、少喝酒)、定期做口腔检查、及时处理可能癌变的前期病变(比如长期不愈的溃疡),能有效降低舌部疾病风险。尤其是长期吸烟、喝酒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专业口腔筛查,一起守住口腔健康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