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像个藏得很深的“伪装者”,早期症状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几乎一模一样——尿频、夜尿增多、排尿费劲,80%的中老年男性都碰到过这些情况。但癌细胞的“狡猾”在于,它会悄悄改变一个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指标——这是提示前列腺可能有问题的关键信号,可很多人做常规体检时根本没重视。研究发现,45岁以上男性的PSA正常值其实该调整到2.5ng/ml(传统标准是4ng/ml),更严格的标准能更早揪出隐患。
筛查要不要做?关键是“精准”不“盲目”
医学界关于前列腺癌筛查的争论持续了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55-69岁男性定期做PSA检测,前列腺癌死亡率能降低27%。但筛查也有“副作用”——每1000个做筛查的人中,约有120人会查出“惰性肿瘤”(就是长得特别慢、几乎不会威胁生命的肿瘤),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和治疗。
其实核心是“精准”:如果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要提前到40岁开始检查;黑人男性发病风险更高,要比白人男性早5年做评估。
现在查前列腺癌,有了“更准的工具”
以前常用的直肠指检现在只是辅助手段,指南推荐用“三驾马车”一起查:PSA(抽血就能查的指标)+多参数核磁共振(mpMRI,能清晰看到前列腺里的异常)+基因检测。其中mpMRI很“厉害”,能查到92%的肿瘤,还能看出肿瘤的Gleason评分(判断恶性程度的标准)。更先进的是“液体活检”——用尿液就能检测PCA3基因,准确率达到88%,现在已经在往临床应用方向发展了。
治疗不是“一刀切”,选对方法很重要
如果是早期局限性肿瘤,机器人辅助根治手术还是“金标准”,而且现在技术能尽量保留控制勃起的神经,术后勃起功能能保留的概率达到78%,比以前好很多。如果是中高危肿瘤,用“三联疗法”(手术+放疗+激素治疗),5年生存率能超过90%。还有新型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临床试验显示能把肿瘤转移的风险降低68%。要是到了晚期骨转移阶段,用镭-223同位素治疗,中位生存期能延长到14.8个月(一半患者能活这么久)。
日常这样做,能帮你“防”和“控”
《柳叶刀》子刊的研究发现,每周做3次以上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能让前列腺癌进展的风险降低32%。饮食上,番茄红素(每天吃够15mg,大概1-2个熟番茄)和绿茶多酚(每天300mg,大概3-4杯绿茶),都有明确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要注意:维生素E和硒的补充剂反而可能增加风险,这是SELECT研究证实的,别乱补。
患者最该弄明白的3件事
- “观察等待”不是“放弃”:如果肿瘤是Gleason评分≤6的惰性肿瘤,主动监测(定期复查、不用立刻治)5年,因为前列腺癌去世的概率只有1.3%,而且生活质量比立刻治疗的人高37%。
- 性功能不是“全部”:现在手术会尽量保留神经,术后勃起功能恢复的概率很高,必要时还能配合药物治疗,不用太焦虑。
- 骨转移不是“末日”:新型骨靶向药物加上双膦酸盐,能把骨折、骨痛这类骨相关问题的发生率降低46%,疼痛缓解的时间能延长到11.1个月。
其实前列腺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不懂它的早期伪装,不懂怎么精准筛查,不懂怎么科学治疗。只要早发现、用对方法,再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就算得了前列腺癌,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关键是要多了解这些知识,别因为恐惧或忽视而耽误了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