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的成年人存在体重偏瘦问题,多数与遗传、基础代谢率及消化吸收功能相关。科学增肥不是“胡吃海塞”,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通过系统方案分阶段推进。
脾胃功能优化:先把营养“收”进来
现代营养学发现,消化酶分泌不足会让30%以上的营养没被吸收就浪费掉。要改善吸收,最基础的是规律吃饭——每天固定时间吃三餐,别暴饮暴食,不然肠胃容易“乱节奏”。有些朋友吃点温润的食物(比如山药小米粥、南瓜羹),肠胃会舒服些,但得看自己吃了有没有胀气、反酸,适合才好。如果消化不良持续半年以上,一定要找医生查下胃肠功能。
热量盈余构建:吃对了才能“长对肉”
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建议,每长0.5公斤纯肌肉,得累计多吃3500千卡热量。不用急着顿顿吃撑,每天比基础代谢多500-750千卡就行,慢慢来更健康。推荐“3+3”饮食法:
- 主餐:三顿正餐要保证蛋白质——每公斤体重每天吃1.2-1.5克,比如鸡胸肉(每100克含31克蛋白)、三文鱼(每100克含25克蛋白)这类好吸收的优质蛋白;
- 加餐:上午、下午、睡前加三次餐,选健康脂肪和复合碳水,比如全脂牛奶配坚果吐司、希腊酸奶加香蕉、酪蛋白奶酪;
- 选“高能”食物:优先吃牛油果(每100克约160千卡)、坚果(每100克约650千卡),热量高还营养,比吃油炸食品强。
运动干预:练肌肉比“堆脂肪”更健康
美国国家体能协会(NSCA)研究证实,力量训练能让新增体重里的肌肉占60%以上——肌肉多了,不仅体重上来,代谢也会变好。训练要遵循“渐进超负荷”原则:
- 频率:每周练3-4天,比如周一练腿、周三练背、周五练胸,别连续练同一部位;
- 强度:用能举1次的最大重量(1RM)的70%-80%,做4-6组复合动作(比如深蹲、硬拉、卧推)——这些动作能调动更多肌肉,刺激生长激素分泌(夜间分泌量是清醒时的3倍);
- 训练后要补:练完30分钟内吃点碳水+蛋白质(比例3:1,比如半根香蕉加一个鸡蛋),帮肌肉“恢复能量”。
作息调控:睡好才是“增肌开关”
睡眠不好,练再多、吃再多也白搭——深度睡眠时肌肉修复效率比清醒时高80%,规律作息能让增肌效率提升25%。想睡好可以试试:睡前1小时喝杯温牛奶(200毫升含100毫克色氨酸),帮身体分泌褪黑素;每天睡7-9小时,睡前别刷手机,蓝光会影响睡眠质量。
医学监测:没效果要找“根因”
如果按方法调了3个月还没长肉,得找医生查这些:
- 甲状腺功能:5%的偏瘦是激素异常(比如甲亢)导致的;
- 胃肠镜:3%的人有乳糖不耐受、慢性肠炎之类的问题,吃进去的营养留不住;
- 压力管理:压力大时,“压力激素”皮质醇会抑制蛋白质合成,冥想、八段锦这类放松训练能降23%的皮质醇。
健康的体重增长要“慢”——每月长0.5-1公斤最合适。如果体成分分析显示肌肉量在稳步增加,说明方案对了——不仅体重上去,代谢、免疫力也会跟着变好。建议每3个月测一次体成分,根据结果调整方案,比如肌肉长够了,就加加点力量训练强度;吸收不好,就再调调饮食。
总之,增肥不是“求快”,是“求稳”——肌肉慢慢长,健康才能跟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