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突然脸肿”的情况,其实很多是口腔感染惹的祸——比如智齿发炎、蛀牙烂深了、牙周脓肿等,这些问题若没及时处理,炎症可能扩散导致脸肿,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下面就说说常见的几种情况,以及该怎么应对。
智齿冠周炎:年轻人脸肿的常见诱因
智齿萌出时,牙冠周围的牙龈会形成一个“盲袋”(类似藏污纳垢的“小口袋”),食物残渣和细菌容易堆积在这里,慢慢引发炎症。典型症状是牙龈红肿、张不开嘴、咽东西疼,约60%的年轻人会有智齿生长异常(比如长歪、长不出来)的问题。如果炎症冲破局部“防线”,还会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表现为面部肿胀、下巴或颈部淋巴结肿大。这种情况建议拍全景牙片评估智齿生长方向,若反复发炎,最好趁炎症消退后择期拔除。
根尖周炎:蛀牙没管,烂到“牙根”引发脸肿
蛀牙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慢慢烂穿牙釉质、牙本质,最终导致牙髓(牙神经)坏死,进而引发牙根周围组织化脓发炎。初期可能感觉咬东西像“垫了异物”,随着炎症发展,会出现单侧面部肿胀,摸上去有波动感(像里面有积液)。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根尖周炎,2-3周内出现面部肿胀的概率达78%,严重时还会累及眼眶下方的组织。这种情况的关键治疗是根管治疗——把根管内的感染源彻底清除,冷敷等方法只能短期缓解疼痛,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牙周脓肿:牙周不好,突然“鼓包”脸肿
如果牙周袋(牙龈与牙齿之间的缝隙)深度超过5毫米,容易形成脓肿,典型表现是突发性面部肿胀,伴随“跳着疼”的感觉,按压牙龈还会有脓液流出,约30%的患者会低烧。研究发现,吸烟者的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急性期需要及时切开引流(把脓液排出来),之后配合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清理牙周深层的细菌和牙结石)。长期管理要坚持“牙周维护治疗”,每3-6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
面部肿胀的分级与紧急信号
临床用三级体系评估肿胀程度:Ⅰ级是局限性肿胀(仅牙龈周围肿);Ⅱ级是扩散性肿胀(累及面部软组织,但没有发烧、乏力等全身症状);Ⅲ级是全身反应期(体温超过38℃或白细胞升高)。如果发现肿胀部位皮肤发亮、压痛范围变大,或肿了24小时还没缓解,说明感染在进展。必须立刻就诊的警示信号:张不开嘴(张口度小于2指宽)、说话含糊不清、呼吸节奏变快或困难。
急性期怎么处理?记住这几点
发病初期可以试试“冷敷+体位管理”:每2小时用冰袋敷15分钟(用毛巾裹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保持45度半卧位(比如半坐半躺),能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如果医生开了含漱液(比如0.12%氯己定含漱液),可以用来控制口腔细菌,但绝对不能自行挤压肿胀部位——临床数据显示,不当挤压会让感染扩散的风险高达34%,严重时可能引发海绵窦血栓等致命并发症。
日常怎么做,能预防口腔感染?
预防的核心是“减少细菌堆积+定期检查”:
- 定期查牙:每3-6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每年洗1次牙;如果有阻生智齿(长歪或长不出来的智齿),建议趁未发炎时阶段性拔除,避免急性发作。
- 正确清洁: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斜贴牙龈,小幅度震颤),每天刷2次、每次3分钟;搭配牙线、牙缝刷等工具清理牙缝(牙缝是刷牙刷不到的“盲区”)。
- 特殊人群注意: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功能受损,口腔感染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同时加强口腔卫生(比如餐后及时漱口、每天用牙线)。
口腔问题引发的脸肿不是小问题,比如智齿发炎、蛀牙、牙周脓肿这些情况,拖久了会变严重。如果突然脸肿,尤其是伴随疼痛、张不开嘴、发烧,一定要尽快找口腔科医生检查。其实很多问题早预防、早处理就能避免——日常好好刷牙、定期看牙,就是最有效的“防肿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