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疼痛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比如牙龈肿得张不开嘴、牙齿钻心疼得睡不着、嘴巴里长溃疡吃东西疼,背后可能藏着不同原因——有的是智齿“卡”住了,有的是蛀牙伤到神经,还有的是过敏或肿瘤信号。今天帮大家理清常见的几种情况,再教你怎么快速应对和日常预防。
智齿冠周炎:智齿“卡”住了,牙龈肿得疼
最后一颗大牙(第三磨牙)想长出来却被牙龈或骨头挡住,牙龈和牙冠之间会形成一个藏食物残渣和细菌的“小口袋”。慢慢就会牙龈红肿、张不开嘴,甚至连耳朵都跟着疼。急性期可以用生理盐水冲这个“小口袋”,如果肿出脓包就得切开排脓。最好拍个全景牙片看看智齿长的角度,实在长不出来就拔了,免得反复疼。
牙髓炎:蛀牙烂到牙神经,疼得睡不着
蛀牙如果烂得太深(比如烂到牙本质深层),细菌就会钻进牙神经,引发不可逆的炎症。典型的表现是:没碰它也突然疼,一阵一阵的,晚上躺着更疼,喝冷的热的都能刺激得更疼。这时候得先钻开牙齿放压力,缓解疼痛,之后要做根管治疗保住牙齿——别想着“忍忍就好”,牙神经疼可不是能忍过去的。
创伤性溃疡:嘴里有“尖锐物”,磨得黏膜破
残留的牙根、牙冠有尖锐的边,或者假牙戴得不合适,长期摩擦口腔黏膜,会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摸起来有点硬,边缘鼓起来。这种溃疡一般能自己好,但如果超过2周还没好,或者溃疡直径超过1厘米,得警惕是不是癌变,要做病理检查——别等溃疡“变大变深”再去看。
疱疹性口炎:病毒感染,嘴里长一堆小水疱
很多人小时候长过“疱疹性口炎”,其实是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引起的——牙龈会红肿,嘴里长很多密密麻麻的小水疱,破了之后变成一片糜烂面,连喝水都疼。这种病能自己好(一般1-2周),但可以涂抗病毒凝胶缓解,严重的话得遵医嘱吃阿昔洛韦——别自己乱涂药,尤其是激素药膏。
过敏反应:吃了致敏食物,嘴里突然肿起来
吃海鲜、坚果、芒果之类的过敏食物后,口腔黏膜会突然肿一块(比如嘴唇、舌头肿),还痒得难受,严重的话会堵喉咙导致呼吸困难——这可是急症!急性发作时得用肾上腺素注射,之后吃抗组胺药预防复发。建议记饮食日记,把吃的东西和发作时间写下来,找出到底对什么过敏——下次别再碰了。
口腔肿瘤:没原因的持续疼,要警惕
颌面部的恶性肿瘤,早期可能没明显肿块,但会有“没诱因的持续钝痛”,比如牙龈或脸颊一直隐隐疼,还会伴随味觉减退、张不开嘴、局部摸到硬肿块。早期发现得靠定期口腔癌筛查,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甲苯胺蓝染色检查——别等“疼得受不了”再去,肿瘤早发现早治效果好。
口腔疼的时候,先做这5件事
- 局部冷敷:急性炎症期(比如牙龈肿、智齿疼)用冰袋或冷毛巾敷15分钟,歇1小时再敷,能减轻肿胀和疼痛——别用热毛巾,会越敷越肿。
- 调整饮食:别吃超过60℃的热食(比如热汤、热茶),也别吃尖锐、坚硬的食物(比如薯片、骨头、坚果),选流质或半流质(比如粥、软面条、鸡蛋羹)——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 认真漱口:用含氯己定的消炎漱口水,每天4次,每次10ml,最多用7天——别长期用,会破坏口腔里的正常菌群。
- 谨慎用药: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口服止疼药(比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别自己加量,也别用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
- 及时就医:如果疼超过48小时,或者伴随发烧、张不开嘴、喉咙发紧、溃疡变大变深,马上找口腔科医生——这些都是“危险信号”,别拖。
日常做好5点,少遭口腔疼的罪
- 用对刷牙方法:选软毛牙刷,用改良Bass刷牙法——把牙刷毛斜着45度贴住牙龈,轻轻刷牙龈沟(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每天刷2次,每次3分钟——别“横着刷”,会把牙龈刷出血,还会磨损牙釉质。
- 选含氟牙膏:选含氟量在1000-1500ppm之间的牙膏,能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不容易长蛀牙——别买“无氟牙膏”,除非医生说你氟过量。
- 定期查牙周:每6个月去洗牙或做牙周检查,如果牙龈下面的“牙周袋”超过4mm深(就是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变深了),得及时做牙周治疗——牙周病是“隐形杀手”,会慢慢腐蚀牙龈和骨头。
- 记口腔日记:把疼痛发作的时间、持续多久、什么情况诱发的(比如吃了冰饮、咬了硬东西、熬夜)记下来,看病时给医生参考——能帮医生更快找到原因。
- 备个应急包:家里放个口腔应急包,装医用口腔溃疡贴、消炎漱口水、软毛牙刷——万一嘴里突然长溃疡或牙疼,能先缓解一下,再去看医生。
口腔疼痛从来不是“小问题”,它可能是炎症、神经受损、过敏甚至肿瘤的信号。平时做好口腔清洁、定期检查(每6个月一次),遇到疼别硬扛——早找医生就能早解决,毕竟“嘴巴舒服了,吃饭睡觉才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