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的分期是医生判断病情轻重、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主要通过“肿瘤大小与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情况(N)、远处器官扩散(M)”三个维度(即TNM体系),将病情划分为不同阶段。目前常用的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2017年更新的第八版标准,能帮大众统一理解病情、早做应对。
TNM分期:三个维度看懂病情
TNM体系的三个字母对应三个关键问题,通俗来说就是:
T(原发肿瘤):看肿瘤“长多大、钻多深”——
- T1:肿瘤直径≤2厘米,仅浸润到口腔表层(深度≤5毫米);
- T2:直径2-4厘米,或浸润到黏膜下层(深度5-10毫米);
- T3:直径>4厘米,或浸润深度>10毫米(已达深层组织);
- T4:侵犯颌骨、舌头肌肉、咽部等邻近结构(肿瘤“跑”到旁边组织了)。
N(区域淋巴结):看脖子上的淋巴结有没有被“连累”——
- N0:没有淋巴结转移;
- N1:单侧淋巴结转移,直径≤3厘米;
- N2:双侧/对侧淋巴结转移,或直径3-6厘米;
- N3:转移淋巴结直径>6厘米(淋巴结明显肿大)。
M(远处转移):看肿瘤有没有“跑到”其他器官——
- M0:没有远处转移;
- M1:转移到肺、肝、骨等器官(最常见是肺,占65%)。
口腔癌分四期:期数越高病情越重
根据TNM的组合,口腔癌被分为Ⅰ到Ⅳ期,期数越高意味着病情越复杂、治疗难度越大:
Ⅰ期(最早期)
肿瘤只局限在口腔原发部位,直径≤2厘米,没突破深层基底膜。此时手术切除率超过95%,5年生存率能达85%-90%,是治疗效果最好的阶段。
Ⅱ期(局部进展)
肿瘤长大到2-4厘米,可能侵犯黏膜下层,但未累及深层肌肉。约30%患者会有“隐藏”的淋巴结转移(表面摸不到但实际存在),需要通过颈部CT或B超确认。
Ⅲ期(区域扩散)
有两种情况:要么肿瘤>4厘米但没转移,要么不管肿瘤大小,只要出现单侧淋巴结转移。此时约40%患者会出现神经周围浸润(肿瘤往神经旁生长),治疗需联合颈淋巴清扫术(切掉颈部可能转移的淋巴结)。
Ⅳ期(晚期)
分三个亚组,病情已进入“扩散阶段”:
- ⅣA期:肿瘤侵犯颌骨外层、舌根或声门旁区(比如影响说话、吞咽);
- ⅣB期:出现多发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提示癌细胞已到颈部深处);
- ⅣC期:伴随远处转移,最常见是肺(65%)、肝(20%),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分期对患者的3个核心价值
- 帮医生选对治疗方案:Ⅰ期首选手术切除,创伤小、恢复快;Ⅲ期需同步放化疗(放化疗一起做);Ⅳ期多采用靶向+免疫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 预测生存期和复发风险:5年生存率随分期显著下降——Ⅰ期85%→Ⅳ期30%,晚期复发风险比早期高4-7倍。
- 让治疗更规范统一:无论在哪家医院,医生用同一标准判断病情,避免“治疗方案差异大”;科研中也能确保临床试验结果可信。
早发现:记住这几个“报警信号”
口腔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持续超过2周的异常一定要警惕:
- 无诱因的口腔溃疡(不是咬伤或上火引起的);
- 吃饭时局部疼痛/异物感(像有东西卡着);
- 牙齿突然松动、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牙齿“变长”);
- 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红色斑块(不是普通溃疡);
- 语音改变(说话变哑)或张口受限(张不开嘴)。
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
以下人群是口腔癌“高风险”,建议每6-12个月做一次口腔内镜+颈部触诊:
- 40岁以上的常规体检人群;
- 每天吸烟>1包者;
- 长期咀嚼槟榔者;
- 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者。
口腔癌的分期不只是“专业术语”,更是提醒我们“早干预”的关键——期数越靠前,治疗效果越好。记住早期信号、高危人群定期查,才能把口腔癌挡在“晚期”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