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分型治疗:急性胃炎与溃疡症状差异及应对关键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0-29 09:12:2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29字
通过对比分析急性胃炎与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系统阐述两种消化系统疾病的鉴别要点与防治策略,为公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管理参考。
急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抑酸治疗饮食管理消化内科应激反应抗生素疗法黏膜屏障慢性病变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检查
胃痛分型治疗:急性胃炎与溃疡症状差异及应对关键

胃酸和胃蛋白酶是帮我们消化的“好帮手”,但如果它们“乱发脾气”,再加上外界因素刺激,就可能引发两种常见胃病——急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两种病虽然都跟胃有关,但诱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大不一样,得搞清楚才能护好胃。

一、为什么会得急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
急性胃炎的“导火索”主要有三类:一是突然的应激(比如重大手术、严重感染、情绪极度激动);二是长期吃某些止痛药(比如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长期用的话30%-40%的人会出现胃黏膜损伤);三是大量喝酒。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祸首”大多是幽门螺杆菌感染——85%的患者胃里都有这种细菌。更麻烦的是,现在这种细菌对某些抗生素(比如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已经升到22.7%,给治疗增加了难度。

二、胃痛的“规律”,藏着胃病的“密码”
急性胃炎的痛来得突然,像上腹部被火烤一样,还会恶心、呕吐,吃点东西反而更疼,严重的会拉黑便或呕血。十二指肠溃疡的痛则有“规律”:饿的时候疼(比如饭点没吃)、夜里疼,吃点东西就能缓解。要注意,老人得这两种病时,可能没有这么典型的症状,只是觉得胃胀、不想吃饭,容易被忽略。

三、对症治疗才有效,别自己瞎吃药
急性胃炎的治疗重点是“断诱因+护黏膜”:先去掉导致发病的原因(比如停吃伤胃的药、不喝酒),再用药物降低胃酸(比如质子泵抑制剂,能让胃里的pH值保持在4以上,帮黏膜修复);如果是长期吃止痛药引起的胃炎,还要加用黏膜保护剂,防止复发。十二指肠溃疡的核心是“根除幽门螺杆菌”——2022年欧洲指南推荐的铋剂四联疗法,能把根除率提到85%以上,但要根据当地细菌的耐药情况调整方案。治疗期间要定期做非侵入性检查(比如吹气试验),确认细菌有没有被彻底杀死。

四、吃对了,胃才能慢慢“养”回来
不管是急性胃炎还是十二指肠溃疡,饮食都要遵循“三低一高”:低盐(每天不超过5克)、低脂(脂肪占总热量不到30%)、低刺激(别吃辣的、冰的、太酸的),高膳食纤维(每天吃25-30克,比如燕麦、红薯、新鲜蔬菜)。急性胃炎发作时,要吃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比如小米粥、藕粉、软面条),别吃粗纤维蔬菜(比如芹菜、韭菜)。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要注意:牛奶虽然能暂时中和胃酸,但会“反跳”刺激胃酸分泌,不如换成低脂酸奶。

五、防复发:避开“雷区”+定期“体检”
急性胃炎患者要记住自己的“禁忌”——比如对酒精敏感就彻底戒酒,对某类止痛药反应大就找医生换替代药;长期吃止痛药的人,要定期查胃黏膜状态。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复发率会从80%骤降到5%以下!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2-3年做一次胃镜,监测胃黏膜的变化;如果有过消化道出血、穿孔的情况,一定要定期找医生随访。

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现黑便、呕血、突然剧烈腹痛,或者体重下降、咽东西困难,一定要立即就医!比如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死亡率约10%,及时手术能把生存率提到90%以上。说到底,护胃没有“捷径”,规律治疗+科学饮食+定期检查,才能让胃一直“舒服”。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