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头重得像裹了块湿布,明明睡够了8小时还是困得睁不开眼,眼下还挂着挥不去的黑眼圈。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说不定是贫血在“报警”。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贫血患病率是9.7%,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差不多有1个;而女性更“危险”,占了所有贫血患者的六成以上。这种“慢性格子病”虽然不致命,却悄悄拖垮了很多人的生活质量——比如上班没精神、干活没力气,连爬楼梯都喘,可不少人根本没往“贫血”上想。
贫血说到底是血液“带氧能力”不够了——当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身体各个器官就会缺氧。大脑是出了名的“耗氧大户”,一旦缺氧,首先就会“罢工”:注意力没法集中,反应也变慢,连记个电话号码都要想半天;肌肉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总觉得累,哪怕没干什么重活也浑身酸软,蹲下去再站起来都要扶着墙;眼周的血液循环本来就弱,缺氧会让血流变慢,慢慢形成挥不去的黑眼圈;就连肾脏也会受影响,供血不足会打乱身体的代谢节奏,让人总觉得“没劲儿”。
既然贫血是“带氧能力”不够,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最常见的原因是缺铁,占了六成以上的病例。除此之外,维生素B12吸收不好(比如长期胃不好,没法吸收维生素B12)、慢性炎症(比如长期鼻炎、胃炎)、遗传因素(比如地中海贫血)也会导致贫血。还有个特殊情况——约18%的育龄女性贫血是“功能性铁缺乏”:体内储存的铁不少,但没法正常运到需要的地方,比如红细胞里,这就需要更精准的检查才能发现,不是靠“多吃铁”就能解决的。
既然缺铁是主要原因,那怎么通过吃饭补铁呢?2023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要吃40-75克红肉(比如猪瘦肉、牛肉、羊肉),因为红肉里的“血红素铁”最容易被身体吸收——就像“现成的原料”,直接就能用来做血红蛋白。另外还要遵循“彩虹饮食法则”——多吃不同颜色的蔬果,比如紫色甘蓝、菠菜、橙子,里面的多酚类物质(比如花青素)能让植物性铁(比如蔬菜、豆类里的铁)的吸收率提高40%,比单独吃维生素C还管用。不过要注意,餐前喝柑橘类果汁虽然能促进植物铁吸收,但别喝太多,不然可能导致铁过量,反而伤害身体。还有,茶里的单宁酸会“绑住”铁,让身体吸收不了,所以餐前1小时别喝茶,尤其是浓茶。
不过,补铁之前一定要先确诊——毕竟贫血的原因不止一种,乱补反而会出问题。现在的检查很方便,全血细胞分析能快速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18项指标,5分钟就能出结果。其中有个叫MCV的参数很关键:如果MCV低(也就是红细胞个头小),大多是缺铁性贫血;如果MCV高(红细胞个头大),可能是缺叶酸或维生素B12。要是你持续2周以上有头重、犯困、黑眼圈这些症状,最好再查个“铁代谢四项”——里面的铁蛋白低于30μg/L,就能确诊是铁缺乏了。
确诊之后要好好治,没确诊的也要做好预防,毕竟“防大于治”。预防贫血要建“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吃对饭”,每周安排3次“红肉+深色蔬菜”的组合餐,比如牛肉炒菠菜、猪肉炖胡萝卜、羊肉煮西兰花,既能补血红素铁,又能帮着吸收;第二道是“高危人群早检查”——比如月经期量大的女性、长期吃素的人、刚生完孩子的妈妈,最好每半年查一次血清铁蛋白,早发现铁缺乏;第三道是“确诊患者遵医嘱”——如果已经确诊缺铁性贫血,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补铁,一般需要补6-12个月,把体内的铁“存够”,不然容易复发。但记住,绝对不能自己随便买铁剂补,乱补会导致铁过载,伤害肝脏、心脏这些重要器官。
其实,贫血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只要你留意身体的“报警信号”——头重、犯困、黑眼圈,别不当回事;吃对饭、早检查、遵医嘱,就能把贫血“赶出去”。毕竟,身体有足够的氧气供应,才能有劲儿上班、有心情陪家人、有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健康的样子呀!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头重得像裹了块湿布,明明睡够了8小时还是困得睁不开眼,眼下还挂着挥不去的黑眼圈。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说不定是贫血在“报警”。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贫血患病率是9.7%,每10个人里差不多有1个;而女性更“危险”,占了所有贫血患者的六成以上。这种“慢性格子病”虽然不致命,却悄悄拖垮了很多人的生活质量——比如上班没精神、干活没力气,连爬楼梯都喘,可不少人根本没往“贫血”上想。
贫血说到底是血液“带氧能力”不够了——当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身体各个器官就会缺氧。大脑是出了名的“耗氧大户”,一旦缺氧,首先就会“罢工”:注意力没法集中,反应也变慢,连记个电话号码都要想半天;肌肉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总觉得累,哪怕没干什么重活也浑身酸软;眼周的血液循环本来就弱,缺氧会让血流变慢,慢慢形成黑眼圈;就连肾脏也会受影响,供血不足会打乱身体的代谢节奏,让人总觉得“提不起劲儿”。
既然贫血是“带氧能力”不够,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最常见的原因是缺铁,占了六成以上的病例。除此之外,维生素B12吸收不好(比如长期胃不好,没法吸收维生素B12)、慢性炎症(比如长期鼻炎、胃炎)、遗传因素(比如地中海贫血)也会导致贫血。还有个特殊情况——约18%的育龄女性贫血是“功能性铁缺乏”:体内储存的铁不少,但没法正常运到需要的地方(比如红细胞里),这就需要更精准的检查才能发现,不是靠“多吃铁”就能解决的。
既然缺铁是主要原因,那怎么通过吃饭补铁呢?2023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要吃40-75克红肉(比如猪瘦肉、牛肉、羊肉),因为红肉里的“血红素铁”最容易被身体吸收——就像“现成的原料”,直接就能用来做血红蛋白。另外还要遵循“彩虹饮食法则”——多吃不同颜色的蔬果,比如紫色甘蓝、菠菜、橙子,里面的多酚类物质(比如花青素)能让植物性铁(比如蔬菜、豆类里的铁)的吸收率提高40%,比单独吃维生素C还管用。不过要注意,餐前喝柑橘类果汁虽然能促进植物铁吸收,但别喝太多,不然可能导致铁过量,反而伤害身体。还有,茶里的单宁酸会“绑住”铁,让身体吸收不了,所以餐前1小时别喝茶,尤其是浓茶。
不过,补铁之前一定要先确诊——毕竟贫血的原因不止一种,乱补反而会出问题。现在的检查很方便,全血细胞分析能快速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18项指标,5分钟就能出结果。其中有个叫MCV的参数很关键:如果MCV低(也就是红细胞个头小),大多是缺铁性贫血;如果MCV高(红细胞个头大),可能是缺叶酸或维生素B12。要是你持续2周以上有头重、犯困、黑眼圈这些症状,最好再查个“铁代谢四项”——里面的铁蛋白低于30μg/L,就能确诊是铁缺乏了。
确诊之后要好好治,没确诊的也要做好预防,毕竟“防大于治”。预防贫血要建“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吃对饭”,每周安排3次“红肉+深色蔬菜”的组合餐,比如牛肉炒菠菜、猪肉炖胡萝卜、羊肉煮西兰花,既能补血红素铁,又能帮着吸收;第二道是“高危人群早检查”——比如月经期量大的女性、长期吃素的人、刚生完孩子的妈妈,最好每半年查一次血清铁蛋白,早发现铁缺乏;第三道是“确诊患者遵医嘱”——如果已经确诊缺铁性贫血,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补铁,一般需要补6-12个月,把体内的铁“存够”,不然容易复发。但记住,绝对不能自己随便买铁剂补,乱补会导致铁过载,伤害肝脏、心脏这些重要器官。
其实,贫血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只要你留意身体的“报警信号”——头重、犯困、黑眼圈,别不当回事;吃对饭、早检查、遵医嘱,就能把贫血“赶出去”。毕竟,身体有足够的氧气供应,才能有劲儿上班、有心情陪家人、有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健康该有的样子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