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但它的危害常被大家低估。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约24亿成年人有活动性龋齿(正在进展的蛀牙),其中35%没接受规范治疗。这种忽视可能引发一系列没法逆转的口腔问题,甚至影响全身健康。
龋齿发展的病理进程
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晶体,但长期被酸(比如细菌分解糖产生的酸)腐蚀会出现微小孔隙。当龋洞深到牙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处时,里面的牙本质小管就成了致龋菌直达牙髓(牙神经)的“通道”。研究显示,牙本质烂起来比牙釉质快3-5倍,这时候人可能会对冷、热、甜的东西敏感。
咀嚼系统的生物力学改变
如果因为蛀牙不敢用一侧牙嚼东西(单侧咀嚼),下颌的运动轨迹会偏。研究发现,长期偏侧咀嚼会让对侧咬肌的力气下降18%-22%。没嚼碎的食物颗粒更大,胃和肠道得额外分泌消化酶来分解。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研究证实,咀嚼效率下降30%的话,胃蛋白酶分泌会增加约25%,可能让消化系统更累。
牙髓病变的临床特征
蛀牙引起的牙髓炎有个明显特点——70%以上的人会在晚上突然疼起来。这是因为晚上唾液分泌少,口腔自我清洁能力变弱,细菌更活跃。用疼痛评分(VAS,满分10分)来看,急性牙髓炎通常能到7-9分,比牙龈炎的1-3分疼多了。
儿童乳牙龋坏的远期影响
别以为乳牙会掉就不用管,要是乳牙烂到牙根(根尖周病变),可能影响下面的恒牙胚发育。据临床观察,这样的恒牙有43%会出现釉质矿化不全(比如牙齿表面坑坑洼洼、更容易烂)。更要注意的是,乳牙早掉会导致原本留的间隙变小,恒牙可能长歪,以后需要正畸的概率是正常孩子的2.8倍。美国儿科学会建议,3岁以上孩子每6个月做一次乳牙涂氟。
牙齿缺失的多维影响
剩下的牙体组织越多,残冠残根(烂得只剩一部分的牙)保住的概率越高。如果牙冠烂掉超过2/3,保存治疗的成功率不到40%。牙齿掉了第一年,旁边的牙平均会倾斜2.3度,对面的牙会伸长约0.8毫米。这样咬合关系乱了,容易藏细菌,又会引发新的蛀牙。
三级预防体系构建
预防龋齿分三级:一级预防是“防患于未然”,重点是管好吃的和清洁牙齿——每天吃的蔗糖(白糖、冰糖等)别超过总热量的10%,还要认真刷牙、用牙线清牙缝;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干预”,每6-12个月做一次口腔检查,孩子的磨牙可以做窝沟封闭(把深窝沟封起来,不让细菌进去),数据显示窝沟封闭能让磨牙蛀牙率降低70%;三级预防是“已经烂了要及时治”——浅龋可以用再矿化治疗(比如涂含氟药物让牙齿再变硬),中龋要补树脂,深龋得用间接盖髓(保护牙髓不被感染)。
总之,龋齿不是“小问题”,从浅烂到掉牙,从影响咀嚼到牵连全身,每一步都可能埋下健康隐患。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做好日常预防、定期看牙医,才能把蛀牙的危害降到最低,守住一口好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