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就像人体里的“精密轴承”,表面覆盖着一层软骨当作“缓冲垫”。当这层软骨出现退行性变化时,就会引发骨关节炎(OA)。据流行病学数据,我国40岁以上人群里,约三分之一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退化;60岁以上的人,做影像学检查时,超过七成能查到关节异常。这种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膝关节、髋关节和脊柱,本质是关节软骨慢慢“磨损”,周围组织也跟着发生适应性变化。
骨关节炎的两大类型特征
原发性骨关节炎主要是慢性的退行性变化,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和遗传体质、软骨代谢异常关系很大。最新的基因研究显示,某些特定基因变异会明显增加得病的风险。继发性骨关节炎大多是外伤、发育异常或者代谢疾病引起的,各个年龄都可能出现。虽然两种类型的表现差不多,但病因和机制根本不一样,得针对性预防和治疗。
疾病发展的典型临床分期
骨关节炎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特征:早期是活动后关节酸胀,还有短暂的晨僵(早上起来关节发僵);病情加重后,负重时疼痛更厉害,还会活动受限;中期会有关节肿胀,天气变的时候疼得更明显;晚期可能出现关节变形,疼得一直不好。了解这些阶段能帮我们早发现、早干预。
疾病发生的三大关键因素
第一个是年龄,年纪越大,软骨的修复能力越差,60岁时软骨的含水量比年轻时少了快四成。第二个是性别,女性绝经后因为激素变化,膝关节退化的概率明显比同龄男性高。第三个是遗传,有些基因突变会大大降低软骨的“抗压耐磨”能力。
科学预防的五大核心措施
第一是控制体重,研究证明BMI保持在正常范围,得病风险能降一半。第二是选对运动,推荐游泳、骑车这类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再加上针对性的肌力训练(比如练大腿肌肉)。第三是注意生活细节,减少关节的负担,比如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第四是注意保暖,温度变化对关节代谢影响很大,冬天给关节保暖能维持正常功能。第五是补充营养,要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足够。
基于循证医学的防护新进展
现在有一些新的防护方法,都是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比如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能明显改善关节功能;生物力学研究发现,特殊设计的减震装置能有效减少运动对关节的冲击;还有个性化的康复器具,用起来效果也不错。要提醒的是,如果关节症状一直不好,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方案得听专业医生的。
关节健康维护需要综合措施,早期干预效果显著优于晚期治疗。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多数人可有效延缓关节退化进程,保持良好的关节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