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如果持续发钝痛,或者一咬合就疼,很可能是根尖周出了问题——这是牙根尖周围组织发炎引起的病,要是没及时处理,还可能引发颌骨感染之类的并发症。了解它的发展规律和应对办法,对保护口腔健康特别重要。
为啥会得这个病?
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细菌从牙齿内部侵袭——像龋齿、牙隐裂这些问题没及时治,细菌会顺着牙髓腔跑到根尖组织;另一种是外力或长期磨损伤了根尖——比如咬硬物、夜里磨牙,或者外力撞牙,这些慢性创伤会破坏根尖周围的防御屏障。
临床发现,长期咬合不对劲儿的牙齿,得根尖周炎的概率明显更高,所以保持正常的咬合关系很重要。
发作的时候有啥感觉?
急性发作时症状很典型:一咬东西就会有放射性的锐痛,能清楚感觉到是哪颗牙疼;患牙会有一种“变长了”的感觉,一碰到就更疼;还会越来越松,周围牙龈也会肿起来。
慢性期就“藏得深”了,可能只是嚼东西有点不舒服,或者牙龈反复肿——正因为症状不明显,很多人会拖到严重了才去看,反而增加治疗难度。
医生一般怎么治?
现在主要用这几种方法:首先是根管治疗——用显微镜清理根管里的感染,再用生物陶瓷材料把根管填严实;然后是拍锥形束CT,能精准看出根尖病变的范围,帮医生制定方案;药物方面会根据细菌培养选敏感抗生素,有时候局部用缓释抗菌药辅助,但这些都得医生评估后用,自己千万别乱吃药。
急性期在家能先做什么?
去医院前可以试试这些办法缓解:用冷毛巾间歇性冷敷肿的地方,每次别超过15分钟;用含单宁酸的茶包冷敷后轻轻咬着,能减轻炎症;尽量把头部垫高,减少局部血流压力;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别吃刺激的东西。
但要注意:症状缓解不代表感染消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系统治疗。
怎么预防最有效?
做好三点能降低风险:第一,定期查牙——每6-12个月去做专业口腔评估;第二,高风险人群戴护齿垫——比如做对抗性运动时;第三,磨牙的人要做行为干预,配合咬合调整。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预防的人,根尖周炎复发率明显低,可见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保护牙齿得有科学认知和及时干预的意识。要是出现持续牙痛、牙齿异常松动,一定要尽早去做专业检查。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能有效保住牙齿功能,避免并发症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