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牙齿上有摸不掉的可疑色斑、小斑点,或者出现酸痛、不适时,牙医会通过一步步检查明确龋损(蛀牙)情况,再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首先是临床检查,牙医会先观察牙面变化(视诊):浅龋可能只是1-2毫米的白垩色小斑点;中龋会有明显龋洞,用探针能碰到凹陷;深龋的洞又大又深,洞底已接近牙神经所在的牙髓腔。接着用无菌探针轻碰(探诊):浅龋摸起来粗糙但不疼;中龋碰一下会短暂酸痛;深龋碰到时会持续疼痛。检查时探针压力要轻,不超过20克,别硬戳可能穿通牙髓的部位,还要结合你的主观感受(比如冷热刺激测试)判断牙髓状态——这些检查主要是确定龋坏范围,为后续影像学检查找准位置。
二、影像学诊断:精准看出龋坏有多深
如果怀疑是邻面龋(牙齿相邻侧面的龋坏,自己看不到)或补过的牙又坏了(继发龋),就得拍牙片。常用的咬翼片X光能显示牙齿侧面的龋损:比如釉质层(牙齿最外层)破了,牙本质层(里面一层)出现三角形黑影(透影区)。通过黑影深浅分程度:浅龋只有釉质局部密度低(黑影浅);中龋黑影到牙本质浅层;深龋黑影快到牙髓腔,但没突破硬组织。
现在有数字化影像技术,诊断更准——数字传感器能把牙片放大2-4倍,用软件测龋损深度;有些医院用近红外光透射技术,特定波长的光穿过牙齿,能看清早期邻面龋。不过要注意辐射防护,成年人一年拍牙片不超过6次。
三、龋损分级:不同程度的蛀牙,处理方法大不一样
根据龋坏进展,蛀牙分三级:
- 釉质龋:只坏到牙釉质层,你几乎没感觉,定期检查才能早期发现。治疗用窝沟封闭或再矿化处理,把坏掉的部分“补回来”,预后很好。
- 牙本质龋:破了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你可能对冷热敏感(比如喝冷水牙酸)。需要去掉坏牙本质,用垫底材料保护牙髓,再补牙,成功率90%以上。
- 近髓龋:洞底离牙髓腔不到1毫米,可能自发痛(没碰它自己疼)。得分层去掉坏牙,必要时用材料盖髓,治疗周期长,需定期复查。
分级直接决定治疗方案:浅龋用非创伤性方法;深龋可能用显微设备;医生还会结合你年龄、蛀牙位置、是否容易长蛀牙等调整。
四、治疗方案怎么定?看这几点
根据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不同:
- 浅龋、中龋:分层去掉软化牙本质,用生物相容性垫底材料,最后用复合树脂补牙。
- 深龋:去掉90%以上坏牙,放护髓材料,观察2周没症状再做永久充填。
- 预防继发龋:补邻面洞时,扩展到能自己清洁的区域(比如牙刷能刷到的地方),用含氟材料增强抗龋能力。
治疗后要随访:浅龋每6个月复查;深龋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检查。定期专业洁牙(洗牙)能大大减少继发龋。
最后提醒:如果出现自发牙痛,或冷热刺激疼超过10秒,可能是不可逆牙髓炎,得赶紧就诊。早期干预能让治疗成功率提高40%-60%,还能少花钱。成年人每6-12个月做全口牙科检查,儿童、孕妇要适当增加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