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但它和胸痛之间的关联常被忽视。2023年《循环杂志》的研究显示,约35%的高血压急症患者会出现胸痛,这往往是心血管系统严重受损的信号。了解其中的机制,对预防心梗、主动脉夹层等致命事件至关重要。
冠状动脉损伤:心肌缺血的“导火索”
长期血压升高会持续“冲击”冠状动脉,导致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受损、功能下降。这会让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指南》提到,高血压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4.2倍。当狭窄超过50%,心肌供血的“储备能力”就会下降——一旦心肌耗氧增加(比如运动、生气),就会出现胸骨后压榨样疼痛,还可能放射到左肩、下巴等部位,这就是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
更危险的是“不稳定斑块”:如果斑块破裂,会触发急性血栓形成,直接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这种胸痛通常持续超过15分钟,含硝酸甘油也难以缓解。约20%的患者症状不典型,比如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很容易被漏诊。
主动脉夹层:“撕裂样”胸痛的致命威胁
血压急剧升高是主动脉夹层的“导火索”。当血压突然飙升超过血管壁的承受极限,主动脉内膜会被撕裂,形成“真假两腔”——血液会钻进撕裂的缝隙,把血管壁越撑越薄。临床数据显示,80%以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有长期血压控制不佳的病史。
典型表现是“突发剧烈胸痛”,像被刀割或撕裂一样,而且疼痛位置会随着夹层扩展而变化(比如从胸口到后背)。还有个危险信号:一开始疼得死去活来,如果突然不疼了,可能是血管破裂导致血压暴跌、休克,必须立即抢救。
CT血管造影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但基层医院的误诊率高达30%,常被当成心绞痛。因此,40岁以上突然出现剧烈胸痛的患者,优先做主动脉CT检查,别漏过这个“致命凶手”。
心力衰竭:“喘不上气”的胸痛信号
长期高血压会让心脏“超负荷工作”,左心室先变厚(向心性肥厚),接着慢慢扩张,这就是“心室重构”。当心脏的代偿机制崩溃,就会出现心力衰竭。2023版《中国心力衰竭防治指南》指出,合并胸痛的心衰患者,3年死亡风险比没有胸痛的患者高31%。
这种胸痛的特殊之处在于,常和呼吸困难“结伴而行”——晚上躺平睡觉会加重,必须坐起来才能喘气,胸痛也会更明显。原因是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脏小血管供血不足,加上心衰时肺部淤血,双重作用引发疼痛。治疗上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比如减轻心脏负担),另一方面抑制心室重构。研究显示,一些针对这些问题的药物,能让这类患者的猝死风险降低28%。
遇到胸痛该怎么办?循证应对原则
针对胸痛,要遵循“三级应对”:
- 快速评估:用“1121”法辨风险
记住“1121”评估法——“1掌”:疼痛区域能用一只手掌覆盖,按压会疼,多是肌肉骨骼问题;“1侧”:单侧胸痛,可能是神经问题;“2种伴随”:有呼吸困难、恶心等2种以上症状,要警惕心血管问题;“10分钟未缓解”:疼痛持续10分钟以上不减轻,立即叫救护车。 - 院前急救:这些事别做错
疑似心脏源性胸痛时,如果之前有医嘱,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没有禁忌症的话,可嚼服阿司匹林——但要注意!如果是主动脉夹层,绝对不能用抗血小板药(比如阿司匹林),会加重血管破裂出血,后果更严重。 - 长期管理:把血压“管”到位
根据2023年血压管理指南,合并靶器官损害(如心脏肥厚、肾功能下降)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生活方式要坚持“三低一高”:低钠(每天盐<5g)、低脂(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低糖(少喝甜饮料)、高钾(多吃香蕉、土豆、菠菜),再加上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还要提醒的是,胸痛的原因不止于心——肺栓塞、食管破裂等也会引发剧烈胸痛,需要专业医生鉴别。建议4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如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过0.9mm,说明动脉粥样硬化已经进展,要加强降压治疗。
最重要的一点:任何突发胸痛都要遵循“黄金1小时”原则——立即呼叫120,让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处理。高血压患者的胸痛,从来都不是“小问题”,早识别、早干预才能救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