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工厂”,负责处理营养物质、灭活激素等多种功能。当肝硬化进展到出现腹水时,说明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明显病变。接下来我们从腹水形成的原因、诊断方法、日常预警干预及预后等方面,为大家讲清楚肝硬化腹水的关键问题。
一、腹水是怎么形成的?
腹水的出现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主要和以下5个方面有关:
- 血管“吸水力”不够了
肝脏是生产白蛋白的“主力军”,正常人肝脏每天能合成12-18克白蛋白(占全身总量的四分之三)。但肝硬化时,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当血液中白蛋白低于30克/升时,血管内的“吸水力”(血浆胶体渗透压)会降低,导致血管里的液体跑到组织间隙,这是腹水形成的基础。 - 门静脉压力太高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内纤维化组织增多,门静脉的阻力变大、压力升高。当压力超过正常的2倍(正常是5-10mmHg)时,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约60%的患者会出现腹水;若门脉压力梯度超过12mmHg,更容易出现明显腹水。 - 淋巴液“满出来”了
肝硬化时,肝脏的淋巴液生成量会变成正常的3倍以上,而胸导管每天最多能引流1升淋巴液。当淋巴液超过胸导管的引流能力,多余的淋巴液就会从肝门、横膈等部位渗到腹腔里,手术时能看到肝表面每分钟渗2-3滴淋巴液。 - 内分泌紊乱导致“存水”
肝脏能灭活醛固酮(一种促进钠水潴留的激素),肝硬化时灭活能力下降,导致体内醛固酮增多,每天会多存300-500毫升液体;同时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身体排水分的能力下降,双重作用让体液分布更乱。 - 有效循环血量不够,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全身总血容量可能增加,但内脏淤血会导致有效循环的血量不足。这种情况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让肾脏重吸收更多的钠,形成“血管里没足够的血、血管外却积水”的恶性循环,加重腹水。
二、怎么诊断腹水?
医生通常会通过“三级评估”明确腹水情况: (一)先做初步判断
- 问病史:重点问有没有肝炎、肝硬化病史,最近吃了什么药,有没有发烧、拉肚子等感染迹象。
- 体格检查:如果肚子敲起来有“移动性浊音”(躺平敲肚子两侧有浊音,侧躺后下面一侧浊音更明显),说明腹水超过1000毫升;若肚子像青蛙一样鼓(蛙状腹)且伴有脐疝,是腹水的典型表现。
- 影像学检查:B超是最常用的方法,能查到500毫升以上的腹水;CT能更清楚看肝脏形态、门静脉情况,帮助排除其他问题。
(二)必要时做腹腔穿刺
如果是第一次出现腹水,或原有腹水突然变多、变浑浊,医生可能建议做腹腔穿刺(用针抽一点腹水检查)。但凝血功能不好(INR超过1.5)、血小板太少(低于20×10⁹/L)时需谨慎,需先纠正再操作。穿刺点通常选在肚脐下2厘米偏左或偏右的位置,第一次放腹水不超过1000毫升。
(三)腹水实验室检查
抽出来的腹水会做以下检查:
- 常规检查:看细胞计数,若中性粒细胞超过250/μL,提示可能有自发性腹膜炎(腹水感染)。
- 生化检查:主要看“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若超过11g/L,说明腹水是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若腹水总蛋白低于25g/L,支持是“漏出液”(非感染、非肿瘤性腹水)。
- 特殊检查:若腺苷脱氨酶超过40U/L,要考虑结核性腹膜炎;若CEA(癌胚抗原)超过5ng/ml,需排查恶性肿瘤(如肝癌、胃肠道肿瘤转移)。
三、日常要注意哪些预警信号?怎么干预?
-
早期信号要警惕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腹水加重的信号,需及时找医生:- 短期内体重涨得快(一周超过2公斤);
- 下肢水肿越来越厉害(从脚踝肿到小腿);
- 尿量持续减少(每天少于500毫升,约一瓶矿泉水的量)。
-
基础治疗要做好
- 限盐:每天吃的盐不超过2克(大概一啤酒盖的量),避免咸菜、腌制品、加工食品(如火腿、方便面),这些食物含盐量高,会加重钠水潴留。
- 利尿剂:常用螺内酯联合呋塞米,需遵医嘱调整剂量,不能自行加量或停药。
- 补白蛋白:若血液中白蛋白低于25g/L,可在医生指导下输注白蛋白,帮助提高血管内“吸水力”,减少腹水。
-
定期监测不能少
- 第一次出现腹水的患者,每2周随访一次,让医生评估病情变化;
- 已有腹水的患者,每月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避免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
- 若出现发烧、肚子痛、腹水突然增多等情况,要赶紧去医院,可能是感染或病情加重。
四、出现腹水后,预后怎么样?
腹水是肝硬化进入终末期的标志之一。根据Child-Pugh肝功能评分(评估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常用方法),出现腹水意味着肝功能到了C级(终末期),1年生存率约为45%。如果合并肝肾综合征(肾功能突然下降)或自发性腹膜炎,预后会更差。
定期查肝功能(如INR、胆红素)、评估门脉压力,能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比如INR升高(凝血功能变差)、胆红素升高(黄疸加重),说明肝功能在恶化,需要更积极的治疗。
总之,腹水是肝硬化进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虽然提示病情较重,但早识别、早干预能延缓病情进展。患者平时要注意监测体重、尿量、水肿情况,严格限盐,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才能更好地管理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