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如果出现便血,是非常危险的紧急情况,必须马上找专业医生处理。拉出来的大便如果是暗红色或者像柏油一样黑亮,大多是食管、胃底的静脉曲张破裂了——这种出血的死亡率能达到20%-30%。不过只要及时规范救治,再加上长期管理,能明显改善病情。
识别"三联征"预警信号
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也就是病情比较严重的阶段),常出现三个典型表现,叫"三联征":肚子胀有腹水、脾脏变大,还有便血。肝脏变硬后,门静脉的压力会越来越高,血液没办法正常流回肝脏,就会挤到食管和胃底的静脉里,这些静脉本来就细,被撑得又薄又粗,形成静脉曲张——这就是便血的主要原因。另外,脾脏长期被淤血泡着会变大,变大的脾脏会把血小板、白细胞破坏得太多,所以患者会出现贫血,或者动不动就牙龈出血、流鼻血的情况。
把握黄金救治时间窗
万一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一定要抓住"黄金2小时"——在2小时内得到专业治疗。急诊处理主要有这几个原则:第一,先测血压、心率这些生命体征,看看身体的循环稳不稳;第二,赶紧扎输液针,快速补液体,保持血压、心率正常;第三,输血要适量,把血红蛋白维持在7-9克/分升就行,别输太多反而不好;第四,给氧,让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
药物治疗双重作用机制
治疗出血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作用:一类是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血管活性药,比如生长抑素、奥曲肽,能直接让门静脉压力降下来;还有特利加压素,能收缩内脏的血管,再加上白蛋白补营养,一起稳定病情。另一类是止血药,比如凝血酶可以直接涂在出血的地方,止住表面的血;氨甲环酸能抑制身体里的"溶血"系统,不让出血加重。这些药都得听医生的,绝对不能自己随便吃。
内镜治疗技术进展
胃镜是个"全能选手"——既能查清楚问题,又能直接治病。做胃镜时,医生能直接看到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还有出血的具体位置。治疗方法有三种:内镜套扎术,用类似"扎橡皮筋"的方法把曲张的静脉扎起来,不让它出血;硬化剂注射,往静脉里打药,让血管慢慢闭住、变硬;组织胶注射,专门治胃底静脉曲张,打进去的胶能快速堵住出血的血管。做完手术要禁食48小时,还要吃点抑制胃酸的药,预防胃溃疡。
脾功能亢进处理策略
如果脾脏变大导致血小板太少(也就是脾功能亢进),有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一种是脾动脉栓塞术,把脾脏的部分动脉堵住,让脾脏缩小一点,还能保留部分功能,不容易感染;另一种是腹腔镜脾切除术,如果血小板少得很严重,就用微创的方法把脾脏切掉。做完手术要打肺炎球菌疫苗,预防感染,还要定期查血常规,看看血小板、白细胞的情况。
长期管理三维体系
要想避免再次出血,得做好长期管理,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吃药预防,比如β受体阻滞剂(像美托洛尔这类)加上单硝酸异山梨酯,一起用能把门静脉压力降低25%以上;第二,定期做胃镜,每6-12个月查一次,看看静脉曲张有没有变严重;第三,营养要跟上,适当补充白蛋白,帮肝脏恢复点功能。医生会帮患者建立出血风险档案,定期查肝功能(比如Child-Pugh分级)。如果发现血小板一直往下掉、腹水越来越多,就得提前做预防性治疗。
肝硬化患者要主动管自己的病,定期找医生复查,按规矩治疗,才能降低再次出血的风险。万一突然便血,要赶紧平躺着,别吃别喝,马上打急救电话。医生的治疗加上自己的好好管理,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