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痛是口腔健康的“报警信号”,需要家长科学辨识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临床上,儿童牙痛主要由三类常见原因引发,每种情况的处置要点差异明显。
龋齿进展的影响
口腔中的微生物与糖类食物结合,会产生酸性代谢产物,慢慢溶解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初期牙齿会出现白垩色斑点(这是牙釉质脱矿的表现),随着腐蚀向牙本质深层发展,孩子会对冷、热等温度刺激变得敏感。研究证实,晚上认真刷牙的孩子,龋齿发生率显著更低。如果龋蚀累及牙髓(牙神经),孩子会出现典型的夜间痛,此时建议24小时内到口腔科急诊处理。目前采用显微设备辅助清理蛀牙,3岁以上儿童的治疗成功率可达临床标准。
牙齿萌出的生理性反应
乳牙萌出时,牙龈会出现局限性充血肿胀,形状像小火山口。临床观察显示,80%的萌牙期儿童会伴随流涎增多、喜欢咬东西的表现。可以用低温物品(比如冰过的医用硅胶咬胶)缓解不适,但要注意观察:如果牙龈红肿持续超过72小时,或孩子出现发烧,可能是萌牙引发的并发症,此时应暂停使用硬质咬嚼物品,改用医用硅胶按摩牙龈。
病毒性口腔感染的表现
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会导致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典型症状是牙龈广泛充血出血、口腔黏膜出现多发水疱及溃疡,常伴随高热,且具有传染性。最新临床指南建议采用症状支持疗法,比如维持孩子的水电解质平衡(多喝水)、做好口腔局部保护性护理。2023年研究显示,部分口腔护理产品(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可缩短病程约2天。
孩子牙痛时,疼痛管理要遵循专业原则:避免使用非儿童专用镇痛药物,不要给可能感染的区域热敷,及时就诊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日常护理建议坚持“2+1”方案:每日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有效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配合每日一次邻面清洁(比如牙线)。
预防需要构建全面的防护习惯:建议每3-6个月带孩子进行专业口腔检查,养成每日三次有效刷牙的习惯(早、中、晚),刷完牙半小时内避免进食。根据临床指南,孩子长第一颗乳牙后的6-12个月内,应完成第一次口腔专科首诊。
家长应掌握基础口腔健康知识,平时多观察记录孩子牙齿的变化。如果出现持续疼痛、牙龈异常肿胀或发热症状,需及时带孩子转诊至儿童口腔专科。通过早期干预和系统管理,能有效降低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