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根痛别硬扛!五大病因自查与科学应对
耳根疼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疼的原因往往和耳朵周围的组织有关——数据显示,约60%的耳根疼其实是附近部位的问题“牵连”过来的。接下来我们从常见原因入手,讲讲耳根疼的五大诱因和应对方法。
一、五大常见诱因
1. 颞下颌关节紊乱
耳朵前面下方的颞下颌关节(就是张闭口时动的那个关节)如果出问题,会引发耳根钝痛。常见原因有咬合不对、总用一边嚼东西、压力大。典型表现是:张闭口时关节“咔嗒”响;嚼硬东西(比如坚果、牛肉干)后疼得更厉害;早上起来下巴肌肉酸酸胀胀的。可以用热毛巾敷关节区(每次15分钟,每天3次)缓解,要是疼了超过2周,得去拍片子看看。
2. 外耳道炎
耳道皮肤破了(屏障受损)是主要原因,常因为总戴入耳式耳机或者掏耳朵太用力。研究发现,长期戴无线耳机的人更容易得。症状是:耳道口红肿,一按就疼;拉耳朵的时候疼得更厉害;耳朵里流出黄色黏黏的分泌物。这时候得先别戴耳机了,保持耳道干干的。如果发烧、浑身难受,要赶紧去医院。
3. 中耳炎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后,细菌顺着咽鼓管(连接鼻子和耳朵的管子)跑到耳朵里,就会引发中耳炎。小朋友因为耳朵结构没长好,更容易得。典型表现是:耳朵里闷闷的、胀胀的;听力忽好忽坏;小婴儿总抓耳朵、哭闹。如果6岁以下孩子喊耳朵疼还发烧,得先查是不是中耳炎。
4. 外伤性损伤
头被撞了之后耳根疼,要小心是不是颅骨骨折——约25%的人症状会晚点儿才出现,还可能伴随:耳后皮肤青一块紫一块;突然听不清了;站不稳、头晕。就算一开始疼得轻,也得去拍片子检查。
5.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的第二支(负责脸侧面和上颚的感觉)如果出问题,会导致耳根像闪电一样抽着疼。这种疼有“触发点”——比如说话、刷牙、吃饭碰到某个位置就会突然疼,得和牙疼区分开。
二、四步应对方法
1. 自检定位法
用棉签轻轻按耳朵周围5厘米的地方:如果按的范围越大越疼,可能是耳朵本身的问题;如果只有一个固定点一按就疼,大概率是关节的事儿。
2. 张口度评估
正常能张开4-5厘米(差不多3根手指并排的宽度)。如果张不开嘴,还疼,很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紊乱。
3. 耳道观察法
可以用手机微距镜头(或者带灯的挖耳勺)看看耳道:如果耳道皮肤红肿,但里面的鼓膜(耳朵深处的薄膜)没破,大多是外耳道炎;如果鼓膜发红、鼓起来了,要考虑中耳炎。
4. 该去医院的情况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疼了超过3天(72小时);突然听不清或者耳朵嗡嗡响;耳朵流脓、流血;脸麻、没感觉。
三、预防措施
做好这4点能减少耳根疼:
- 耳机别戴太久:一次不超过1小时,音量别超过60分贝(大概正常说话的音量);
- 别总用一边嚼东西:两边交替着吃,减轻关节压力;
- 掏耳朵要小心:用棉签只擦能看到的地方,别用金属挖耳勺;
- 做关节操:每天早上张闭口练习10次,做3组。
耳根疼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得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大多数人规范处理后2-4周就能好,但如果疼了超过2周,一定要去做专业检查。平时学会自己简单检查,能及时发现危险信号,早治早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