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闷堵是耳鼻喉科门诊很常见的症状,大概每10个来就诊的患者里,就有3个是因为耵聍栓塞(也就是耳屎堵了)。很多人觉得这只是普通耳屎多了,但其实背后和耳道的生理机制有关——我们的外耳道皮脂腺每天会分泌少量耵聍(大概0.5-1毫升),这些耵聍和脱落的皮肤细胞一起,形成一层保护耳道的“天然屏障”,维持着动态平衡。要是这个“自洁系统”出了问题,耵聍就会堆起来,形成栓塞。
耵聍栓塞的形成机制
耳道能自己清洁,靠的是三个“关键动作”:皮脂腺正常分泌、耳道皮肤慢慢“蠕动”往前推,还有吃饭嚼东西时的物理刺激。但要是遇到这几种情况,自洁就会出问题:比如耳道天生有点窄(大概8%的人有骨性狭窄)、皮脂腺分泌乱了(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风险是普通人的2倍多),或者总爱掏耳朵(73%的患者都有频繁掏耳的习惯)。耵聍堆在耳道深部,慢慢变硬,这个过程通常要2-4周,环境越干,越容易结成硬疙瘩。
家庭应急处理原则
刚出现症状的前3天(72小时内),可以先试试这些家庭方法:①热敷:用40℃左右的温毛巾敷耳朵,每次15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②软化耳屎:用含甘油或碳酸氢钠的滴耳液(pH值和耳朵环境差不多,在6.5-7.2之间),每天滴3次,连滴2天;③轻轻冲洗:用20-30毫升37℃左右的温生理盐水,低压冲耳道。但要注意:如果耳道红肿疼(急性炎症期),千万别冲;糖尿病患者用软化剂得小心。
专业处理技术解析
要是家庭处理没用,症状超过3天还没好,就得去医院了。医生检查后,大概65%的患者需要综合治疗:①先软化:对于老的硬耳屎,用5%碳酸氢钠滴耳液滴3-5天;②脉冲冲洗:用38-40℃的温水,压力控制在50-80mmHg(不会伤耳道);③吸引清除:用细吸管(0.8-1.2毫米)在耳内镜引导下精准吸出来。现在研究显示,这样联合处理的成功率能到92.7%。
预防性耳道养护体系
要预防耵聍栓塞,得建立科学的护理习惯:①定期检查:每半年到1年做一次耳道内镜检查;②防护环境:游泳后用含羊毛脂的防护剂,避免水进耳道;③正确清洁:只清理外耳道靠外的1/3,别用直径小于5毫米的工具(比如细棉签、挖耳勺);④维护生态:油性耵聍的人,可以用含乳酸菌的清洁喷雾。按这些做,复发率能降到12%以下。
要是耳闷堵感超过3天还没好,建议带着之前的耳科检查资料赶紧去医院。医生会做这些评估:用放大25倍的耳内镜看耳道、测听力(纯音测听)、查中耳功能(声导抗测试)。要注意的是,大概15%的耳闷患者其实是咽鼓管功能有问题,得用900Hz的音叉试验来区分。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阶梯式处理原则,能有效避免治疗带来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