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棉签掏耳道!这样做反而伤听力

健康科普 / 防患于未然2025-10-17 17:05:4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89字
系统解析耳道自净机制与异常堵塞的应对策略,提供安全清洁方案并破除传统误区,涵盖耵聍形成原理、栓塞识别信号、专业处理流程及日常护理要点,帮助建立科学耳部养护认知。
耵聍栓塞外耳道炎耳部护理耵聍腺耳道自净耳鸣听力下降耳道感染耳科急诊耳道冲洗
别用棉签掏耳道!这样做反而伤听力

我们耳朵里的分泌物(也就是常说的“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耵聍腺分泌的物质和脱落的皮肤细胞混合而成的,能给耳朵“天然保护”:它的酸性环境能抑制细菌、真菌等有害微生物生长,还能黏住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同时像一层润滑油,避免耳道皮肤干得裂开。平时说话、吃饭时下巴动,会带动耳道皮肤细胞每天慢慢向外“挪”约1毫米,耵聍也就跟着自然排出来——这就是耳朵的“自净能力”。

清洁不当,小心伤了耳道

耳道皮肤特别薄,只有0.1-0.2毫米厚,频繁用棉签等工具掏耳朵,很容易擦破表皮。临床数据显示,35%的外耳道感染都和不当清洁有关;用尖锐工具掏,还可能把耵聍推到耳道深处形成堵塞;硬东西操作更危险,可能戳破鼓膜——某三甲医院耳科统计,78%的耳道机械损伤都是在家自行清洁造成的。

这些情况,得赶紧找医生

如果总觉得耳朵闷胀、一侧听力慢慢下降,还有耳鸣或头晕,可能是耵聍堵了(耵聍栓塞)。老年人因为耳道腺体分泌减少、皮肤弹性差,更容易形成硬耵聍块;小孩如果莫名哭闹、总抓耳朵,也得及时去做专业检查。

专业处理方法,选对才安全

  1. 耳道冲洗法:用和体温差不多(37℃)的等渗盐水,通过可控压力的设备冲掉耵聍,适合没有完全堵死的情况。
  2. 显微吸引术:在耳显微镜下用低负压吸引器清理,适合有鼓膜穿孔等特殊情况的人。
  3. 化学软化法: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这类医生开的药先泡软硬耵聍,需要连续用2-3天。

特殊人群,护理要“量身定制”

  • 戴助听器的人:建议每季度查一次耳道,用专用清洁刷清理设备时,别碰到耳道皮肤。
  • 有皮肤问题的人:先控制好基础病(比如湿疹),别用含酒精的清洁剂,保持耳道微微湿润。
  • 老年人:定期做耳镜检查,硬耵聍要分几次清除,避免单次操作过度。
  • 儿童:建立正确清洁观念,用儿童专用工具,家长一定要监督操作。

日常养护,做好这几点

保持耳道干湿平衡:洗澡时用防水耳塞防污水灌进耳朵;游泳后可以用含抗菌成分的耳道干燥剂,每周不超过3次;耳朵湿了能用吹风机低温档吹(离耳朵30厘米以上),别烫着。

这些误区,千万别踩

  1. 棉签能“清干净”?——79%的人觉得棉签好用,但其实会破坏耳朵自净机制,还可能把耵聍推得更深。
  2. 民间偏方靠谱?——网上说的滴植物油法可能引发感染,酒精冲洗会刺激耳道黏膜,反而更糟。
  3. 越掏越干净?——正常每天只分泌约0.5毫克耵聍,掏得太勤反而会让耳朵“代偿性”分泌更多,越掏越多。

其实,耳朵本身有“自我清洁系统”,平时只要科学养护,不用过度干预。如果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不舒服,一定要找耳鼻喉科医生处理——毕竟耳朵那么脆弱,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