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空腹(超过胃能承受的正常时限)时,胃酸会分泌得特别多。研究发现,如果胃里的pH值一直低于3.0,容易刺激已经有损伤的胃黏膜,导致烧灼样的胃痛。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因为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被破坏了,出现这种胃痛的概率比健康人高很多。
综合缓解方案
饮食干预策略
吃点能中和胃酸的流质或软质食物,能帮忙调整胃里的环境。比如温度在50-60℃的小米粥、纤维颗粒很细(小于2mm)的蒸南瓜泥,或者煮得很软的龙须面,这些食物的pH值接近中性,能暂时中和过多的胃酸。要避开咖啡因(比如咖啡、浓茶)、酸的水果(比如橘子、柠檬)、高脂肪食物(比如油炸食品)和酒精,这些东西会刺激胃酸分泌变多。
药物使用原则
抗酸剂(比如铝碳酸镁)能快速中和胃酸,但两次用药要间隔4小时以上。H2受体拮抗剂适合胃酸一直分泌过多的情况,但要注意吃药的时间。用黏膜保护剂(比如铋剂)时,可能会出现舌苔变色,这是正常的药物反应,不用慌。具体选什么药,要根据症状的特点和持续时间来定。
物理缓解方法
可以试试腹部按摩来促进肠胃蠕动。双手叠在一起,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打圈按摩,力度不要太大(大概1-2公斤的力气),圈的直径从10厘米慢慢扩大到20厘米,每次按10分钟。这样能改善肠胃蠕动的规律,让胃里的食物更快排空,缓解胃痛。
就医评估标准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胃痛持续超过2小时都不缓解;拉黑便或者呕吐带血;6个月内体重掉了超过5公斤;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这种胃痛;用了常规方法还是没效果。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胃里有器质性的问题(比如溃疡、肿瘤),不能大意。
长期管理措施
要养成规律吃饭的习惯,两餐之间最好不超过3.5小时,睡觉前2小时别吃东西,避免长时间空腹刺激胃酸分泌。压力大的时候,可以用正念呼吸法来调整,降低皮质醇(压力激素)的水平,这样能减少胃酸分泌过多的风险。生活里要戒烟,少喝酒,尽量不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这类止痛药),还要定期查幽门螺杆菌,因为它会损伤胃黏膜。厨房要装效果好的抽油烟机,减少油烟里的有害物质损伤胃黏膜。
认知误区辨析
很多人以为喝牛奶能治胃痛,其实牛奶只能暂时中和胃酸,但之后会刺激胃酸再分泌,大概30分钟后胃痛反而会反弹,所以别靠牛奶缓解长期胃痛。苏打饼干这类碱性食物虽然能立刻中和胃酸,但会触发胃蛋白酶的分泌,反而可能加重胃黏膜的损伤,不能多吃。长期用抑酸药可能会影响身体吸收营养,比如钙、维生素B12,如果连续吃超过8周,要注意有没有电解质紊乱的问题(比如乏力、抽筋),不要自己随便长期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