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发作时,很多人除了肚子痛、拉肚子,还会起鸡皮疙瘩、发冷——这些看似和肠胃没关系的反应,其实是身体防御机制在“联动作战”。了解症状背后的道理,能帮我们更科学地应对,避免慌里慌张做错事。
肠胃“发炎”时,身体为什么会“冷”和“起鸡皮”?
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犯肠胃黏膜时,免疫系统会立刻释放炎症因子,引发肠胃局部的炎症反应。这时候,负责调节身体“应激状态”的交感神经会持续兴奋,刺激皮肤下的竖毛肌收缩——于是就出现了鸡皮疙瘩。这种鸡皮疙瘩和冷出来的不一样,是身体自主神经系统对感染的“应急反应”。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会让这些症状更明显,不过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这些信号提醒你:得赶紧重视!
不是所有的腹痛腹泻都能“扛过去”,出现以下情况要特别警惕:
- 肚子持续“抽筋”疼:腹痛超过6小时没缓解,而且疼的范围越来越大;
- 明显脱水了:嘴巴干得厉害、尿越拉越少,捏一下手臂皮肤,回弹得很慢;
- 全身都“不对劲”:心跳变快、一直发冷打寒颤,甚至有点迷糊、意识不清。
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的身体机能相对弱,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得更留意病情变化。
科学处理:帮肠胃“缓口气”
1. 先别吃,给肠胃“修养生息”的时间
发病初期(前6-8小时)建议暂时别吃东西,让消化道有时间修复。这时候可以小口抿电解质水(比如口服补液盐冲的水),每次不超过30毫升,每隔15分钟喝一次,避免脱水。
2. 止泻药要“用对时机”
像蒙脱石散这类吸附性止泻药,适合在腹泻最频繁的时候用——建议每次拉完肚子吃,而且要和益生菌隔开至少1小时(避免影响益生菌效果)。记住:止泻药不能自己乱加量,一定要听医生的指导。
3. 恢复饮食:从“软、烂、淡”开始
症状缓解后(比如不怎么吐了、腹泻次数减少),可以慢慢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软面条、蒸蛋羹。想调节肠道菌群的话,能吃点含活性乳酸菌的发酵食品(比如无糖酸奶),但要注意别吃太甜的——糖分可能会加重肠胃负担。
4. 出现这些情况,立刻去医院
- 24小时内拉肚子超过8次;
- 呕吐物里有黄绿色胆汁(像苦胆水)或者血丝;
- 发烧超过38.5℃且一直不退;
- 头晕迷糊、尿少甚至半天没尿。
预防:从“日常小事”挡住病原体
- 食物储存要“分清楚”:生肉、生鱼和熟菜要分层放(比如冰箱下层放生的,上层放熟的),冷藏层温度保持在4℃以下,每周定期清理冰箱里的过期食物和残渣。
- 厨房卫生别“偷懒”:用不同颜色的砧板分开处理生熟食物(比如红色切肉、绿色切蔬菜),厨具尽量选抗菌材质的,抹布、洗碗刷要定期换(别用到发黑还不换)。
- 旅行时“管住嘴”:尽量吃煮透的食物,水果要削皮再吃,带点便携消毒湿巾——摸过公共物品后擦手,避免“病从口入”。
- 规律作息“养”肠道:研究证明,睡够觉、不熬夜能增强肠道免疫力——睡眠时身体会分泌更多免疫球蛋白A,帮着挡住病原体入侵肠胃。
总之,急性肠胃炎是身体“对抗感染”的过程,只要看懂它的“信号”、用对处理方法,再做好日常预防,就能帮肠胃更快恢复。不用过度恐慌,但也别掉以轻心——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