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发作时,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比如突然肚子胀疼、头晕乎乎的、浑身没劲儿,这些组合症状可能提示胃肠道被感染了。这种毛病大多是吃了或喝了被污染的食物、水导致的,常见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病毒性感染里最典型的是诺如病毒。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当病原体侵袭胃肠黏膜,会引发炎症反应,还会刺激肠道蠕动加速。肠道动得太快会导致腹胀、腹痛,频繁腹泻又会让身体流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比如钠、钾)。电解质失衡会干扰神经肌肉的正常工作,所以会四肢乏力;血容量下降影响脑部供血,就会头晕,严重时突然站起来可能眼前发黑甚至摔倒。
在家怎么护理?
饮食要“轻”一点
急性发作期先别吃固体食物,喝米汤、稀释苹果汁这类流质,每2小时喝150-200毫升,减轻肠胃负担。症状缓解后,再慢慢加白粥、烤面包片这类低纤维食物,别喝牛奶、高糖饮料——这些可能加重不适。
用药别乱试
有些药物能吸附肠道里的病原体和毒素,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但不管用什么药,都得仔细看说明书。如果症状超过48小时还没好转,一定要去医院。
头晕时慢慢来
觉得头晕别突然起身:先坐床边让腿垂下去10秒,再扶着墙站20秒,防止跌倒。床边装个小夜灯,起夜更安全。
怎么判断脱水严不严重?
轻度脱水:口干、尿少(比如小孩每小时尿不到0.5毫升/公斤体重);
中度脱水:皮肤捏起来回弹慢(超过3秒)、眼窝有点陷;
重度脱水:一直心跳快、意识模糊、没尿——这是紧急情况,得赶紧送医院!
小孩要是哭没有眼泪、脑门(囟门)陷下去、指甲盖按下去回血慢,也得马上就医。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赶紧就诊:
- 持续高烧(超过39℃);
- 吐血或拉黑便;
- 肚子某个固定位置疼得特别厉害;
- 意识不清楚(比如发呆、叫不醒)。
医生可能会查大便常规、血电解质、C反应蛋白等,再根据病情用静脉补液、抗感染治疗。
怎么预防?
- 食物别“捂”着:易腐食物别在5-60℃环境放超过2小时(这是“危险温度区”,细菌容易繁殖);
- 生熟要分开:生肉和熟菜用不同砧板,做饭一定要煮熟(中心温度达75℃以上);
- 外面吃饭选对店:选卫生评级B级以上的场所,别吃隔夜凉拌菜;
- 洗手别偷懒:如厕后、吃饭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搓手,搓够20秒。
急性肠胃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早识别症状、做好家庭护理,大多能快速恢复。平时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能有效减少发作风险。要是出现重度脱水、高烧不退、吐血拉黑便等严重情况,千万别拖延——赶紧去医院,避免耽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