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没在意,持续戴耳机超过2小时后出现耳鸣,其实是身体在拉“红色警报”——提醒听力已经受刺激了。有研究显示,全球11-35岁人群里,约16%存在噪音性听力损伤,而耳机用不对是主要原因,占了73%。这时候得马上摘耳机,去安静地方坐15分钟,让耳蜗里的毛细胞(负责听声音的关键细胞)有机会修复;要是继续戴,耳鸣恢复时间会变成原来的3倍。
自救措施:先从生活里的小细节调整
作息调整:睡不够会让耳朵的“神经调节开关”变弱,建议每天睡够7小时。研究证实,连续3周规律睡觉,耳鸣发生率能降40%。
营养补充:重点补这几样——维生素B族多在鸡蛋、牛奶、全谷物里,能帮神经传信号更稳;维生素C像猕猴桃、彩椒里有,能抗“氧化损伤”;镁元素吃南瓜籽、菠菜就行,能改善耳朵里的血液循环;另外要少吃高盐高糖的,血糖忽高忽低可能让耳鸣更厉害。
环境管理:通勤路上尽量用降噪耳机代替普通开放式耳机(能少开点音量),但一次用别超过1小时——地铁公交的背景噪音能到85分贝,得盯着环境音量,别为了盖过噪音把耳机音量开太大。
专业干预:这些情况必须找医生
出现这几种情况,别拖,赶紧去耳鼻喉科:1. 耳鸣超过48小时还没好;2. 同时听力明显下降或者头晕;3. 只有一边耳朵一直响;4. 长期接触噪音(比如工作环境吵)。
医生一般会做3项检查:纯音测听(查250到8000赫兹各个频率的听力好不好)、声导抗测试(看中耳有没有问题,比如鼓膜、听小骨)、耳内镜检查(排除耳道堵了,比如耳屎太多的情况)。
2023年有几个新的治疗方法:低强度激光治疗能帮耳蜗多供血;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大脑对声音的敏感度;还有个性化白噪音,帮大脑建立新的“听觉习惯”,减轻耳鸣的困扰。
长效防护:把听力保护变成日常习惯
平时用耳机可以记“20-20-20”法则:每戴20分钟,摘下来歇20秒,看看20英尺外(大概6米)的东西。还要定期查听力,30岁以上每年查1次;手机自带的噪音监测功能能实时看环境有多吵,可以用上。
特别要注意:别自己乱滴耳液或者掏耳朵,弄不好反而伤耳朵。有研究说,78%突然耳鸣的人,一开始因为瞎处理(比如乱掏耳朵、乱用药),治愈率变低了。
说到底,听力保护是件“每天要做的小事”——别等耳鸣拉警报了才着急,平时用耳机守规矩、睡够觉、吃对营养,定期查听力,有问题及时找医生,才能让耳朵一直“听得清、用得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