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家里常用的骨瓷茶杯,用久了可能出现细细的裂纹——瓷修复体(比如全瓷冠、瓷贴面)崩瓷的道理其实和这差不多。瓷材料本身抗压能力很强,能承受约400MPa的压力,但它天生“脆”,某些情况还是会因受力或刺激出现损伤。
瓷修复体为啥会坏?主要是这3个“力”在搞事
瓷修复体崩瓷不是突然发生的,背后藏着3个常见的“破坏原因”:
1. 厚度不够,压力“散不开”
全瓷修复体的厚度直接影响它能不能“扛”住咀嚼力。厚度≥1.5mm的瓷层,能把咀嚼压力均匀散开;但如果薄到0.5mm(比如前牙贴面),就像超薄玻璃,稍微用力就可能出现小裂纹。有研究发现,有隐裂纹的修复体,崩瓷风险会明显升高。
2. 硬东西“撞”一下,能量破防
比如吃带砂粒的食物时,砂粒(比如石英砂)的破坏力符合动能规律——直径超过0.8mm的硬颗粒,加上超过150N的咬合力(大概是咬碎杏仁的力度),就可能突破瓷层的“承受极限”。尤其是夜间磨牙的人,瞬时咬合力能到300N,这种反复的“慢性折腾”会让瓷里的小裂纹越扩越大。
3. 冷热骤变,内部“拉拽”出裂纹
瓷材料和天然牙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比如刚喝热咖啡又吃冰棒,温度骤变会让修复体内部产生额外的“拉力”,尤其是烤瓷冠和牙齿连接的地方,最容易出现隐裂纹。
想让瓷修复体用得久?做好这3点防护
顺着瓷修复体的“脆脾气”,针对性护养能大大降低损伤风险:
饮食上:避开“硬”和“骤冷骤热”
- 别嚼太硬的:参考莫氏硬度标准,避免同时吃硬度>5的食物(比如冰块、带壳海鲜、硬坚果);
- 用对牙齿:后牙是“主力咀嚼牙”,前牙的瓷贴面尽量处理软质食物(比如粥、水果泥);
- 刚做完别贪刺激:避免立刻吃极端温度的食物(比如热汤、冰可乐),减少冷热对瓷层的刺激。
日常中:养好习惯,定期检查
- 夜间戴咬合垫:有磨牙或紧咬牙习惯的人,定制软质咬合垫能减少应力损伤;
- 专业抛光:找医生用钻石抛光膏维护瓷表面,能提升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 每年查一次:医生用染色法能早期发现0.02mm的隐裂纹(比头发丝还细),早处理能避免崩瓷。
万一崩瓷了?记住这3个应急步骤
如果真的发生崩瓷,别慌,及时处理能减少伤害:
- 初期别乱咬:避免用患侧咀嚼,用含氟漱口水维持口腔清洁;
- 保存瓷片:脱落的瓷片用蒸馏水泡着,大部分情况能原位粘接修复;
- 尽快就诊:72小时内找医生,能选微创修补;拖延可能导致牙体结构损伤。
最近几年,新型生物活性玻璃陶瓷修复体出现了,能自己“补”一点小裂纹,但预防还是最关键。瓷修复体就像精美的陶瓷器皿,得懂它的“脆”、顺着它的特性养——平时护着点,有问题(比如咬东西酸、瓷面有划痕)赶紧到口腔科做专业评估。毕竟,再结实的陶瓷,也得靠细心养护才能用得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