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突发?分级处理+三阶段补液防脱水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27 10:50:0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37字
急性肠胃炎居家处理要点,涵盖症状分级应对策略、补液规范、饮食管理方案及就医指征判断标准,提供从基础护理到医疗干预的全流程指导方案。
急性肠胃炎居家护理就医指南饮食调整症状监测
急性肠胃炎突发?分级处理+三阶段补液防脱水

急性肠胃炎发作时,突然恶心、呕吐、拉肚子,往往让人手忙脚乱。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基础处理原则,既能缓解症状,也能避免延误治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套实用的应对方法。

症状分级与初始处理

急性肠胃炎的症状有轻有重,处理方式也不一样:

  • 轻度症状(每天排便≤3次、无发热或低热<38℃):先停吃固体食物2-4小时,让肠胃“休息”一下;同时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比如500毫升温水加1克盐,大概一小勺),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盐分。
  • 中度症状(每天排便>5次、发热38-38.9℃):除了补水,还要密切监测——每小时记一次拉肚子的量、有没有肚子痛或恶心,方便观察变化。

补液要分“三步”来:

  • 急性期(前4小时):用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冲调,每拉一次就喝100-150毫升,快速补回流失的水和电解质;
  • 缓解期(4-24小时):换成含钾的饮料(比如稀释的橙汁),补充拉肚子丢失的钾;
  • 恢复期(24小时后):可以喝米汤、藕粉这类清淡的碳水化合物,慢慢恢复能量。

药物与症状监测注意事项

如果需要用药,要注意这些细节:黏膜保护剂要和吃饭间隔开;益生菌建议选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复合菌群的,但要和黏膜保护剂分开吃一段时间。特别提醒:别自己买止吐药吃,可能会让病菌在肠道里停留更久,反而加重症状。

平时要学会“观察身体信号”:

  • 记每小时的尿量(正常每公斤体重每小时要超过0.5毫升,比如50公斤的人每小时至少25毫升),尿量少可能是脱水了;
  • 看意识状态(比如能不能清醒回应、有没有嗜睡);
  • 捏一下手背皮肤,要是超过2秒才弹回去,说明脱水比较严重。

如果出现肚子痛超过6小时不缓解、拉血便、意识模糊,一定要立刻去医院。

这些情况必须急诊就医

有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赶紧去急诊:

  1. 生命体征异常(收缩压<90mmHg、心率>110次/分);
  2. 重度脱水(眼窝明显凹陷、哭没有眼泪、嘴巴喉咙干得厉害);
  3. 特殊人群(老人、小孩、孕妇、免疫力差的人)症状超过24小时没好转;
  4.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意识混乱、走路不稳)。

如果医生建议做检查,白细胞计数>12×10⁹/L+CRP>50mg/L,可能是细菌感染;大便用多重PCR检测能同时查15种常见病菌,比传统培养更准。

平时怎么预防复发?

最关键的是注意饮食卫生

  • 生熟分开:切生肉、生蔬菜的砧板(比如红色)和切熟食的砧板(比如绿色)要分开,刀具也别混用;
  • 冷藏遵循“4℃原则”:易腐食物(比如剩菜、生肉)别在5-60℃环境放超过4小时(比如夏天外卖别放太久);
  • 外出就餐“三注意”:看餐具干不干净(要光洁如新)、闻店里有没有怪味(比如刺鼻氨味)、查厨师健康证有没有公示。

另外,记症状日记能帮你找“诱因”——每天写吃了什么、大便样子(可以用布里斯托尔粪便量表对照)、有没有压力大的事。如果发现吃了某类食物(比如牛奶、高纤维食物)后没多久就发作,试试暂时不吃,看症状会不会消失。

总之,急性肠胃炎并不可怕,只要早识别症状、正确处理,严重时及时就医,平时注意饮食细节,就能有效应对和预防。不用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