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长期用嘴呼吸(持续6个月以上)会悄悄改变脸的样子。这种错误的呼吸习惯(用嘴代替鼻子)会通过力学传导和神经反馈,慢慢“重塑”面部轮廓——尤其是12-18岁颌骨还在发育的孩子,长期口呼吸可能让面部形态再也变不回来。
口呼吸是怎么“偷偷改脸”的?
长期张口呼吸会引发三个连锁反应:第一,为了让气道更通畅,下颌会不自觉往前伸,时间久了下颌角变圆钝,脸的下半部分比例就失调了;第二,舌头本来应该轻轻贴在上颚帮牙弓正常发育,可用嘴呼吸时舌头“没处放”,牙弓会变窄,牙齿容易挤在一起或者上下牙合不拢;第三,面部肌肉为了适应口呼吸会“代偿性变壮”,颧骨下方的脂肪分布异常,脸会变成像戴了口罩一样的“口罩脸”。有数据显示,长期口呼吸的人出现腺样体面容(一种因口呼吸导致的特殊面容)的概率,是用鼻子呼吸的人的3.2倍。
孩子和大人,口呼吸的“改脸”后果不一样
孩子的骨头软、可塑性强,更容易出现“鼻炎面容”——上唇往上翘、鼻翼变小、眼皮耷拉着,看起来总像没精神;大人虽然骨头已经长定型了,但长期用嘴呼吸会导致氧气摄入不足,慢慢咬肌萎缩、脸上的脂肪“跑位”,脸变得松松垮垮往下垂。要注意的是,晚上睡觉无意识用嘴呼吸,危害比白天大2.7倍——因为晚上迷走神经兴奋,面部肌肉更放松,更容易张嘴。
三招应对口呼吸,把脸“拉回正轨”
1. 先打通鼻子的“呼吸通道”
用生理盐水加一点海盐冲洗鼻腔,改善鼻子的通气功能;再跟着Buteyko呼吸法(一种帮助恢复鼻呼吸的训练方法)练习,慢慢把用嘴呼吸改成用鼻子呼吸。每天做10分钟的“阻力呼吸练习”——用专门的呼吸训练工具,通过轻微阻力加强呼吸肌肉的力量。
2. 锻炼口周肌肉,纠正坏习惯
试试“口周肌肉激活练习”:比如像吹笛子、吹气球一样的模拟练习,锻炼嘴唇和脸颊的肌肉;或者把舌头轻轻贴在上颚前端(就像要发“呢”的音时的位置),感受正确的舌位;还可以用嘴唇抿住压舌板之类的小物件,稍微用力对抗,增强嘴唇的力量。研究发现,坚持8周这样的训练,口呼吸的频率能降低42%。
3. 晚上睡觉别再“张嘴喘气”
如果睡觉用嘴呼吸严重,可以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设备(简称nCPAP)改善呼吸,或者戴下颌前移的矫治器;如果是轻度的,贴微孔鼻贴就能保持鼻子通气,但要注意别贴太久,避免伤皮肤。
12岁前是矫正的“黄金窗口期”!
颌面外科的研究证实,12岁之前矫正口呼吸导致的面容问题效果最好——这个阶段做呼吸训练,面部肌肉恢复协调的速度比成年人快60%。家长要多观察孩子:如果孩子闭口时上下嘴唇碰不到一起、舌头总是伸在外面、牙弓看起来变窄了,这些都是“信号”,赶紧带孩子去看医生。
现代生活里,怎么保护呼吸?
现在空气污染、过敏原多,建议大家做这些:每年做一次鼻腔内镜检查,每2年查一次过敏原;用智能呼吸监测设备,记录每天用嘴和鼻子呼吸的比例;办公室一族每小时抽5分钟“刻意用鼻子呼吸”,再配合拉伸脖子的动作,调整呼吸模式。
其实,口呼吸的危害远不止“变丑”,还会影响呼吸功能和身体供氧。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只要发现长期用嘴呼吸,都要早重视、早调整——毕竟脸的变化是“日积月累”的,纠正也要“趁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