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能正常通气,全靠鼻中隔和鼻甲这两个“零件”配合好。生活里不少人遇到的鼻腔问题,比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就是这两个部位出了状况——要么鼻中隔长歪了,要么鼻甲肿得太大,结果把鼻子的通气道堵了,让人鼻塞、睡不好、闻不到味儿,甚至头痛。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说说这两种问题的来龙去脉、怎么区分,还有该怎么处理、平时要注意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鼻中隔偏曲或鼻甲肥大?
鼻中隔是鼻子中间那层“隔墙”,由骨头和软骨组成。它会偏曲,要么是天生发育没长直,要么是鼻子受过外伤(比如撞过、摔过),导致“隔墙”歪了,鼻子里能通气的地方就变小了。而鼻甲肥大,大多是因为鼻子长期发炎——比如鼻炎老不好,反复刺激鼻甲黏膜下的血管变多、纤维组织变厚,慢慢就肿得堵了鼻子,属于长期炎症留下的“结构性改变”。
怎么区分鼻中隔偏曲和鼻甲肥大?
虽然两者都会让人持续鼻塞、睡不好觉、嗅觉下降,但有几个明显区别:
- 躺的姿势会不会影响鼻塞? 鼻甲肥大的人,鼻塞常“来回变”——比如往左边躺,左边鼻子堵;往右边躺,右边鼻子堵,跟姿势直接相关。
- 鼻子外形有没有变化? 鼻中隔偏曲严重的人,可能连鼻梁都跟着歪了,一眼就能看出鼻子“不对称”。
- 嗅觉下降有多严重? 鼻中隔偏曲越厉害,挡住闻味道的区域越多,嗅觉就越差;而鼻甲肥大对嗅觉的影响相对没那么“对应”。
- 头痛位置不一样 鼻中隔偏曲的人,头痛多是“一边疼”——比如一边眼眶周围或额头胀疼;鼻甲肥大的人,更常觉得整个头都疼,像被什么东西压着。
医生怎么确诊?
耳鼻喉科医生不会只靠“看鼻子”,会用几种方法综合判断:
- 鼻腔CT 拍冠状位CT,能精准测出鼻中隔偏曲的角度,还能看出中鼻甲、下鼻甲肥不肥。
- 鼻内镜检查 把细管子似的鼻内镜伸进鼻子里,动态看看鼻腔结构,有没有黏膜红肿、发炎这些情况。
- 鼻阻力测定 用仪器量化两边鼻子通气的差异,看哪侧堵得更厉害。
- 过敏原检测 如果怀疑有过敏性鼻炎,会做过敏原检测,排除“过敏诱发炎症”的可能。 要提醒的是,约60%鼻中隔偏曲的人,另一边的鼻甲会因为“代偿”而变大(相当于另一边要“帮忙”通气,结果自己也肿了),所以医生得结合具体位置一起判断,不会只看单一问题。
得了这些问题该怎么治?
先试试保守治疗(适合症状轻的人)
- 生理盐水洗鼻 每天洗2次,把鼻子里的炎性分泌物冲出来,减轻刺激。
- 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 能减轻鼻甲黏膜的炎症,让肿起来的部分慢慢消下去。
- 物理治疗 比如低温等离子消融,通过低温“缩小”下鼻甲体积,不用开刀。
什么时候要手术?
手术不是随便做的,得符合指征:
- 鼻中隔成形术 如果鼻中隔偏曲超过10度,而且明显影响通气,就得矫正,但医生会保留至少1厘米的支撑结构,避免鼻梁塌陷。
- 鼻甲成形术 要是鼻甲肥大已经“不可逆”(用药也消不下去),就用部分切除或消融的方法,去掉肥大的部分。
- 联合手术 如果既有鼻中隔偏曲又有鼻甲肥大,医生会先处理“主要原因”——比如先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再处理代偿肥大的鼻甲。 术后要定期让医生清理鼻腔分泌物,防止伤口粘连;有过敏的人还要同步做免疫调节治疗。
平时要怎么护鼻子?
不管是保守治疗还是做了手术,平时的护理都能帮你减少复发:
- 防过敏 过敏体质的人,定期换空调滤网,家里别堆毛绒玩具、地毯,减少尘螨滋生。
- 物理防护 游泳时戴硅胶鼻夹,避免泳池水刺激鼻子;雾霾天戴口罩,挡住灰尘和花粉。
- 调湿度 家里湿度保持在40%-60%,太干会让鼻黏膜变脆容易受伤,太湿容易长霉菌。
- 避外伤 运动(比如篮球、足球)时戴防护装备,别让鼻子被撞;鼻子受伤后赶紧去医院,避免留下鼻中隔偏曲的后遗症。
- 别乱用药 千万别长期用“一喷就通”的滴鼻药(比如血管收缩剂),用久了会得“药物性鼻炎”,反而更堵。
总的来说,鼻中隔偏曲和鼻甲肥大是常见的鼻腔问题,不用太害怕,但得重视——症状轻的可以保守治疗,严重的及时手术。平时多注意环境、防护、避免外伤,别乱用药,就能保持鼻腔健康。如果有持续鼻塞、头痛、嗅觉下降,赶紧找耳鼻喉科医生看看,早处理早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