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遇到鼻腔持续堵塞、喉咙老有异物感,就会忍不住往鼻咽癌上想。其实不用过于恐慌——有研究表明,80%以上的鼻部不适都和恶性肿瘤没关系。只要搞清楚三种常见鼻部疾病的特点,就能科学应对,不用自己吓自己。
鼻部不适的“三大常见原因”
鼻甲肥大:鼻子里的“小肉垫”肿了
鼻甲是鼻子里的重要结构,就像两个守护鼻腔的“小肉垫”。如果长期被鼻炎、过敏等炎症反复刺激,黏膜下的组织会像肌肉用多了变壮一样增生,最终导致鼻甲肥大——慢性鼻炎患者里,超过6成人会遇到这个问题。它带来的典型表现是单侧鼻子持续堵塞,还可能伴随嗅觉减退。好在这个变化是可逆的,规范治疗就能缓解。
咽炎:喉咙的“防护墙”被刺激了
咽部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护墙”,每天要过滤空气里的灰尘、细菌。如果这层“防护墙”被破坏(比如长期接触污染空气、经常用嗓过度),就会出现咽干、咽痒、总觉得喉咙卡了东西的感觉,早上起来还可能有点恶心。像老师、销售这类经常说话的人,或是长期待在PM2.5超标的环境里,更容易得咽炎。
鼻咽癌:低概率但要警惕的“小众问题”
鼻咽癌是头颈肿瘤的一种,我国年发病率约3.4/10万(相当于10万人里约3个人会得)。它的症状很“隐蔽”,早期可能只有单侧耳鸣、吸鼻子后痰里带血,或是脖子上长了个不痛的小肿块。EB病毒感染是重要危险因素,但大多数感染者不会发展成癌症,不用过度紧张。
三步教你“区分到底是什么问题”
第一步:看症状“特点”
- 鼻甲肥大:主要是单侧持续鼻塞,伴随嗅觉减退;
- 咽炎:核心是喉咙干、异物感,晨起可能恶心;
- 鼻咽癌:典型表现是回吸涕带血、单侧听力下降,或是脖子上长无痛性小肿块。
第二步:找“诱因”
- 鼻甲肥大:过敏体质、长期鼻炎患者容易得;
- 咽炎:老师、销售等“用嗓族”,或长期接触污染空气的人常见;
- 鼻咽癌:和遗传、EB病毒感染,以及吃太多腌制品(比如腌鱼、腌菜)有关。
第三步: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如果鼻塞、声音嘶哑伴异物感持续超过2个月,或是单侧头痛合并听力下降,一定要及时去耳鼻喉科就诊——早期发现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医生常用的“检查手段”
鼻内镜:直接看清鼻腔里的情况
鼻内镜就像给鼻子装了个“高清摄像头”,能直观看到鼻甲有没有增生、鼻腔结构有没有异常,对鼻甲变化的检出率超过90%。检查无创,门诊就能做,过程中几乎没有痛感。
EB病毒筛查:辅助找“早期苗头”
通过检测EB病毒相关抗体,能帮医生发现鼻咽癌的早期线索——如果结果阴性,基本能排除大部分风险;如果阳性,再进一步做鼻内镜或磁共振确认。
磁共振(MRI):看清鼻咽部的“细微变化”
磁共振能清晰显示鼻咽部的解剖结构,哪怕是0.5厘米以上的小病变,检出率也能达到95%。做检查前要摘去项链、耳环等金属饰品,过程约20分钟,没有辐射。
不同问题,不同“解决办法”
鼻甲肥大:先保守,再考虑小手术
先试试保守治疗,比如用鼻用激素、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如果药物效果不好,医生可能会建议做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创伤小、恢复快,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咽炎:靠“养”和“调”
咽炎不用过度用药,重点是“调理”:
- 家里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湿度控制在40%~60%最佳);
- 避免抽烟、喝酒,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 用热蒸汽熏喉咙(杯子装热水,对着呼吸)能缓解干痒;
- 经常用嗓的人要学正确的发声技巧,比如用腹部发力说话,别扯着嗓子喊。
鼻咽癌:早治生存率很高
鼻咽癌以放疗为主,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能达到80%以上。治疗方案需要耳鼻喉科、放疗科、化疗科等多学科医生一起制定,可能结合化疗、靶向治疗。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比如口干、吞咽困难),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
最后提醒大家:任何治疗都要听专科医生的。如果异常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比如鼻塞、喉咙异物感总不好),一定要去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先做规范检查明确诊断,再针对性治疗。早发现早治能显著改善预后,但过度焦虑反而会影响生活,真的没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