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会导致黏液分泌异常、排不出去,主要通过三个环节引发黏液倒流:
- 窦口堵了:炎症会释放一些物质,让局部黏膜肿起来,把鼻窦的自然开口挤窄甚至堵住,黏液没法正常引流;
- 纤毛“动力不足”:炎症刺激会让鼻窦里的纤毛摆动频率降低,运输黏液的效率下降;
- 黏液变“黏”了:炎性渗出物变多,黏液的黏稠度升高,像胶冻一样难排出去。
临床症状识别要点
鼻窦炎的典型表现有:
- 持续鼻塞,还有黏液性的鼻涕;
- 面部特定位置(比如额头、脸颊附近的鼻窦区)压痛;
- 嗅觉减退;
- 头痛会跟着体位变化加重(比如低头、躺下时更疼);
- 白天一直咳嗽,还能咳出黏液。
需要紧急就医的情况:
- 发烧超过38.5℃还打寒战;
- 眼睛看东西不清楚或者眼球转动困难;
- 脖子发僵、意识模糊;
- 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
非药物干预方案
1. 鼻腔冲洗要规范
每天用0.9%的生理盐水(等渗盐水)洗鼻子,水温控制在32-37℃。建议用低位重力灌洗的方法,洗之前要用煮过放凉的水或者蒸馏水配冲洗液。
2. 环境要注意管理
- 用湿度计监测,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
- 定期清理通风系统的滤网,最好每季度换一次;
- 别接触清洁剂、香薰这类挥发性化学物质。
3. 饮食要调节
多吃有抗炎作用的食物:
-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亚麻籽);
- 含多酚的食物(比如绿茶、浆果)。
要少吃促炎症的食物: - 精制糖(比如白糖、甜饮料里的糖);
- 高饱和脂肪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4. 试试体位引流
早上起来可以做体位引流:
- 身体前倾45度;
- 缓慢左右旋转头部各10次;
- 配合深呼吸,帮黏液排出来。
常见误区要避开
这些错误做法别再做了:
- 急性发作时热敷(会让局部更充血,加重症状);
- 没医生指导就用抗菌药(80%的急性鼻窦炎是病毒引起的,抗菌药没用);
- 长期用血管收缩剂(容易得药物性鼻炎);
- 单侧用力擤鼻涕(可能引发中耳炎)。
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诊:
- 症状持续超过12周(可能变成慢性鼻窦炎了);
- 用了常规护理方法没效果,症状还在加重;
- 一直头痛或者眼睛看东西有问题;
- 小朋友学习能力明显变差。
鼻窦炎如果变成慢性,现在医学有内镜下鼻窦手术等治疗方法,具体要医生评估后决定。总的来说,鼻窦炎要早识别、正确护理,实在没效果要及时找专科医生帮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