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别硬扛!持续两周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警报!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24 13:07:4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16字
通过解析便血的常见病因,详细阐述肛周疾病、直肠病变、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肠炎及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特征,提供科学就医指导和预防建议,帮助公众建立规范诊疗意识
便血溃疡性结肠炎肛裂内痔结肠镜检查消化内科肛肠外科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肠镜检查
便血别硬扛!持续两周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警报!

便血是消化系统出问题的典型信号,不同原因导致的便血,表现和背后的健康风险差别很大。据统计,约70%的成年人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便血,但只有35%的人会及时去规范检查治疗。其实,搞清楚不同原因的便血特点,能帮我们更早发现潜在问题,避免耽误病情。

一、肛周疾病:最常见的便血“元凶”

痔疮和肛裂是便血最常见的原因,占了60%以上的病例,表现很好区分:内痔一般是无痛的,比如排便时滴血,严重的会像喷一样;外痔大多是擦屁股时纸上带血,还会觉得肛门潮乎乎的;肛裂则是排便时会有撕裂样的疼,同时拉鲜红色的血。要注意的是,单纯肛周问题引起的便血,量一般不多,如果超过2周还不好,得小心是不是有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二、直肠病变:容易被忽视的“隐匿杀手”

直肠息肉或直肠癌引起的便血,通常是鲜血粘在大便表面,还常混着黏液,看起来有点“奇怪”。更危险的是,大概40%的直肠癌患者一开始不疼,但会有大便变细、排便次数变多或变少的情况——比如以前每天一次,现在突然变成一天好几次,或者好几天才拉一次。40岁以上的人如果一直便血,一定要做直肠指诊和肠镜检查,别因为“不疼”就不当回事。

三、炎症性肠病:免疫问题导致的慢性“伤口”

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的炎症性肠病,典型表现是大便里有黏液和脓血,还会肚子疼、总觉得“想拉却拉不干净”(医学上叫“里急后重”)。我国这类病人越来越多,每年每10万人里就有1.2个新发病例,30-40岁的人占比在上升。确诊需要做肠镜加病理活检,早治疗能明显控制病情。

四、感染性肠炎:夏天秋天容易“中招”的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肠病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引起的,夏天秋天发病率特别高。细菌性痢疾会发烧,拉黏液脓血便;阿米巴肠病的大便像果酱色,还有特殊的腥臭味。做餐饮的人要特别注意——如果自己得了这种病,很容易传给顾客,一定要做好防护。

五、血管性病变:突然大出血的“致命风险”

肠系膜缺血、血管畸形这类血管问题,虽然只占消化道出血的5%左右,但死亡率能达到20%-30%。典型表现是突然拉很多血便,还伴着剧烈肚子疼,老人大多有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基础病。正在吃抗凝药(比如防血栓的药)的人如果出现便血,要立刻停药,赶紧去医院查出血风险。

面对便血,不用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可以按这几步处理:首先注意出血量多少,有没有其他症状(比如肚子疼、发烧),记一下大便是什么样的(比如是干的还是稀的,血是粘在表面还是混在里面);然后根据便血持续的时间选检查方法——比如持续超过1周,最好做个肠镜。现在无痛肠镜是检查下消化道问题的首选,诊断准确率能到95%以上。

还要纠正一个常见误区:很多人觉得“鲜红色血就是肛门附近的问题,暗红色就是里面的”,其实不对——直肠癌患者里有30%会拉暗红色血便,而高位结肠的问题(比如结肠息肉)也可能拉鲜红色血。所以不能只看颜色,必须做专业检查。

最后说点预防建议:平时要吃够膳食纤维,每天至少30g(比如吃够300g蔬菜),能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一次别超过5分钟,避免久蹲;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便潜血检测(查大便里有没有看不见的血)。如果出现持续便血、体重下降、晚上肚子疼这些情况,一定要在72小时内去医院——这些可能是大病的信号。

总的来说,便血不是小问题,不同原因的便血表现不一样,不能自己瞎猜。一旦出现便血,先观察症状,再及时找医生做专业检查,早明确原因才能早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