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上厕所时,不少都市人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擦屁股的手纸上沾着鲜红的血。可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便血,背后可能藏着从痔疮、肛裂这类良性肛周问题,到溃疡性结肠炎这类慢性肠道炎症的不同隐患。据研究,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其中超过六成是溃疡性结肠炎,而便血正是它最典型的症状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是肠道黏膜持续发炎引起的,会给肠道带来三个关键变化:一是黏膜的“保护屏障”变弱了,黏液分泌减少,没法很好地保护肠道;二是毛细血管变得脆弱,稍微受点刺激就容易出血;三是肠道的神经末梢变敏感,排便时会觉得不舒服。这些变化会让每次排便都可能加重黏膜损伤,陷入“排便—损伤—再排便—再损伤”的循环。
它的出血还有个明显特点:一开始可能只是擦纸时的少量血丝,随着病情发展,会变成混着黏液的脓血便。2023年《中华消化杂志》的研究显示,78%的患者在确诊前3个月就出现过间歇性便血,其中42%的人误以为是痔疮,结果耽误了看病。除了便血,这种病还会伴随超过6周的排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老腹泻、便秘,或者排便次数变多),以及乏力、没胃口、体重下降之类的全身症状。
其实不同原因导致的便血,表现差异很大,能帮我们初步区分:比如内痔出血是“滴血”状,颜色鲜红,而且不疼;溃疡性结肠炎的血便会混着黏液,还会有左下腹隐隐作痛;肛裂的话,出血量不多,但排便时会疼得厉害。
现在医生有不少办法能精准诊断。除了常规的结肠镜检查,还有像“胶囊内镜”这样的新技术——吞下去一颗像胶囊一样的内镜,就能把小肠里的情况拍下来;查粪便里的钙卫蛋白(一种能反映炎症的标志物)也很管用,准确率高达92%,能比以前早6到12个月发现肠道炎症问题。
碰到便血,正确的应对分三步:首先,先记清楚出血的频率(比如一天几次)、血的样子(是血丝还是脓血?有没有混黏液?),最好拍张照片留着,方便医生判断;其次,暂时调整饮食,别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再刺激肠道;最后,如果还伴随持续腹泻、体重突然下降,一定要赶紧去消化科做检查——别自己乱用药,不然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影响医生诊断。
想要守住肠道健康,平时可以从这几点入手:多吃点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亚麻籽),能减少身体里的炎症因子;每天花15分钟做腹式呼吸训练(慢慢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缩回去),能调节肠道的神经兴奋性,让肠道更稳定;如果是高风险人群(比如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经常拉肚子的人),最好定期查一下炎症标志物,早预防早干预。
总之,便血不是“小问题”,既可能是常见的痔疮、肛裂,也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这类需要长期关注的慢性病。早观察便血的细节、早调整生活习惯、早就医检查,才能及时把肠道的“求救信号”读懂,守住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