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胃炎与萎缩性胃炎有何区别?消化科医生详解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0-26 15:25:17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01字
通过对比两种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解剖位置、病理特征及管理策略,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掌握鉴别诊断要点和规范化管理方法
胃炎鉴别贲门型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损伤幽门螺杆菌胃镜检查胃癌风险胃酸分泌病理学特征消化系统疾病
贲门胃炎与萎缩性胃炎有何区别?消化科医生详解

我们的胃就像一个“食物转运站”,不同区域的黏膜有各自的“工作职责”——贲门(食管和胃的连接处)黏膜负责“守好门”,防止胃里的胃酸、食物反流回食管;胃体、胃窦的黏膜则负责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当这些黏膜“发炎”时,会出现两种常见情况:贲门型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它们的病因、表现、治疗和管理方式都不一样,咱们一步步理清楚。

一、先搞懂:两种胃炎的“病根”和“损伤特点”有啥不同?

贲门型胃炎是“门没守好”——炎症只犯在贲门周围2cm内的黏膜,这里本来防御能力弱,一旦胃酸、胆汁反流入贲门,反复“腐蚀”就会发炎,属于“非萎缩性”炎症(黏膜没被“吃掉”,只是红、肿)。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腺体被破坏了”——主要犯在胃体、胃窦,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问题、胆汁反流等,会慢慢“吃掉”胃里的固有腺体,让黏膜变薄,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变成肠黏膜的样子),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但能延缓进展。

二、自己能摸准:两种胃炎的“感觉”不一样

贲门型胃炎的“典型信号”是“胸口烧”“吃饭卡”——比如胸骨后像有团火在烧(反酸),吃了饭觉得胀,咽东西时胸口下方像有东西堵着,躺平了更难受,站起来会缓解,大多有明确的“反流史”。
慢性萎缩性胃炎就“低调”多了——可能只是上腹隐隐痛、吃了胀、不想吃饭,有的还会贫血、变瘦,甚至30%的人完全没感觉,全靠胃镜体检发现。

三、医生怎么确诊?靠“镜”和“查”

胃镜是“金标准”:贲门型胃炎能看到贲门黏膜发红、肿起来,血管看不清;萎缩性胃炎则是黏膜变薄,能直接看到下面的血管,胃窦可能有“肠化生”的变化(医生会取一点黏膜化验,确认腺体萎缩程度)。
还有辅助检查:查幽门螺杆菌(两种胃炎都要查),萎缩性胃炎要抽血查胃泌素、维生素B12,看看胃的分泌功能;如果是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还会查出血液里的“抗壁细胞抗体”。

四、治起来“侧重点”不同,别乱吃药

贲门型胃炎:重点止反流

  • 生活调整:别吃完就躺(至少等1小时),咖啡、酒、辣的少碰;
  • 医生会开抑酸药(减少胃酸分泌)或黏膜保护剂(给黏膜“穿层衣”);
  • 有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根除(不然炎症会反复)。

萎缩性胃炎:分层管理,防癌变

  • 轻度:先缓解症状(比如胀、痛),延缓腺体继续萎缩;
  • 中重度:定期查胃镜(每1-2年),监测有没有“异型增生”(癌前病变);
  • 营养补充:适当吃点维生素B12、叶酸(弥补腺体萎缩带来的营养吸收问题)。

五、长期养胃:记住“三温”+“定期查”

生活方式要“温”

  • 食物温度:不烫不冰(比如刚出锅的粥放温再喝,冰奶茶少碰);
  • 烹饪方式:煮、蒸、炖为主(别吃油炸、烧烤);
  • 进食节奏:慢慢嚼(每口嚼20次以上),少吃多餐(别一次吃撑);
  • 注意保暖:天凉了穿件薄背心护胃,别让胃“受凉”。

定期复查不能懒

  • 贲门型胃炎:每年查一次胃镜,防反流加重;
  • 萎缩性胃炎:轻的1-2年查一次,重的6-12个月查一次;如果有“异型增生”,得缩短间隔,甚至内镜下治疗(把坏组织去掉)。

六、这些误区别踩!

  1. “胃痛=胃炎”?错!
    萎缩性胃炎可能不疼,而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没发炎,但功能乱了)也会胀、痛;反过来,贲门型胃炎的“烧”“卡”其实是反流的问题,不是“胃痛”。
  2. 自己乱吃药?危险!
    止痛药(比如布洛芬)会伤胃黏膜,加重炎症;抑酸药不能长期吃(会导致胃里酸太少,影响消化)。
  3. “萎缩性胃炎=胃癌”?别慌!
    虽然是“癌前病变”,但规范治疗下,每年癌变率不到1%;贲门型胃炎本身不癌变,但长期反流会增加食管腺癌风险,得控制反流。

最后想说,不管是贲门型还是萎缩性胃炎,核心都是“早发现、规范治、好好养”。胃是“养出来的”,只要避开诱因、听医生的话、定期复查,就能把炎症“稳住”,减少并发症。毕竟,胃舒服了,吃嘛嘛香!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