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白血病的发生和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就明确提到,苯系化合物这类环境污染物会增加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对普通人来说,想要预防白血病,得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
关于辐射防护,电离辐射(比如X光、CT检查的辐射)已经被证实会导致基因突变。大家做这些医学影像检查时,要配合做好防护,但不用过度担心手机、电脑的非电离辐射——日常用的时候保持点距离,别长时间贴在身上就行。
室内环境好坏也是预防的关键。装修完最好做个空气质量检测,重点查苯、甲醛、TVOC这三个指标。物理净化方面,活性炭吸苯系物的效率能到85%,绿植降解甲醛大概60%,所以建议组合用这两种方法。而且新居一定要通风3个月以上再住。
想增强免疫力,得调整生活方式。2023年《自然·免疫学》的研究说,规律作息能让NK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27%。成年人每天要睡7-9小时的深度睡眠,睡前1小时别碰电子设备。运动的话,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能明显增强免疫监视能力,帮身体识别异常细胞。
饮食上要注意两点:一是少吃加工红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说,每天吃50克加工肉制品(比如火腿、培根)属于1类致癌风险;二是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像西兰花、卷心菜这类,里面的萝卜硫素可能有抗癌作用,建议每周至少吃3次。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持续低热——如果37.3-38℃的低烧超过2周,而且没有感冒之类的呼吸道症状,吃退烧药也没效果,要警惕;第二是进行性贫血——表现为脸色、指甲床、眼结膜发白,活动后出虚汗,2022年的临床研究显示,38%的早期患者会有血红蛋白低于100g/L(正常成年人一般120-160g/L)且铁代谢异常的情况;第三是淋巴结肿大——大概65%的患者一开始是颈部、腋窝这些浅表部位的淋巴结变大,摸起来像橡皮一样,不疼,也不怎么能动。
筛查要分人群:高风险的人(比如长期接触化学溶剂、有白血病家族史的),建议每年做一次全血细胞分析(CBC);2024年有个新型液体活检技术已经用到临床了,抽外周血查循环肿瘤DNA,能提前6-12个月发现异常细胞增殖。普通人体检要查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这三项——如果连续两次检查都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得进一步做骨髓检查。
健康管理要多管齐下:第一,建个电子健康档案,里面包括家族病史、职业暴露史(比如有没有接触过化学物质)、生活习惯这些信息;第二,新居装修后,要找有CMA资质的机构测苯、甲醛、TVOC这三个指标;第三,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瘀斑、持续发热或者淋巴结肿大,72小时内要做血常规,别自己吃药掩盖症状。
其实,通过系统的预防措施和科学的早期识别,大家是可以降低白血病发病风险的。建议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防控方案,再找专业医生指导着做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