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医院对话引热议,终末期插管选择为何这么难?

国内资讯 / 热点新闻责任编辑:蓝季动2025-11-15 10:45: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05字
终末期医疗决策涉及尊严死与生命延续的冲突、家庭情感与理性的撕裂以及技术边界与人文关怀的失衡。通过推广舒缓医疗理念和标准化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减少家庭决策痛苦。
终末期医疗插管抢救尊严死安宁疗护临终意愿舒缓医疗无效抢救伦理难题家庭决策预先医疗指示临终关怀医疗团队疼痛管理心理支持医保倾斜
母女医院对话引热议,终末期插管选择为何这么难?

2025年10月12日,一段医院内的母女对话视频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病重母亲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女儿含泪询问是否接受插管抢救,母亲摇头拒绝;女儿承诺若抢救无效就带她回家,母亲点头信任。这段克制又真挚的互动,让无数网友动容,也揭开了终末期医疗选择的艰难面纱。

救命还是受罪?终末期插管背后藏着3大伦理难题

终末期医疗决策的矛盾,在这场母女对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尊严死与生命延续的冲突:呼吸机、插管等手段能延长生理存活,但可能让患者承受巨大痛苦,违背“有尊严离世”的意愿。其次是家庭情感与理性的撕裂:女儿在“留妈妈”和“减痛苦”间挣扎,反映家属普遍面临的道德困境——既要尊重患者意愿,又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压力。《中国安宁疗护发展报告》显示,83%晚期癌症患者渴望治疗,但76%家属选择保守治疗,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最后是技术边界与人文关怀的失衡:医疗体系过度强调抢救成功率,忽视生活质量评估;强制插管可能引发肺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反而加重患者痛苦。

为啥父母和子女的生死选择差这么多?3个关键要解决

患者与家属的认知差异,往往让决策更难。第一是代际观念鸿沟:中国社科院2023年调查显示,82%清醒老人愿“负债续命”,但61%子女会在父母昏迷72小时内撤设备,案例中女儿尊重母亲意愿,打破了“必须抢救到底”的传统。第二是沟通缺失的代价:多数家庭未提前聊临终意愿,危机时被迫决策,专家建议用“预先医疗指示”(提前写下对临终治疗的意愿)来避免冲突。第三是情感绑架与理性平衡:女儿曾劝说“再努力一把”,暴露家属易被情感驱动;此时需医疗团队介入,提供客观信息,帮助理解“无效抢救”的后果。

想让亲人终末少遭罪?4条路径完善安宁疗护

要降低家庭决策压力,需从体系入手。一是推广“三不”理念:建立舒缓医疗团队,普及“不插管、不住ICU、不无效抢救”原则,参考台湾地区将患者意愿纳入法定指示。二是标准化临终关怀服务:要求二甲以上医院设安宁疗护病房,配备医生、心理师、社工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提供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三是公众教育与法律保障:社区要宣教“临终意愿沟通”,鼓励中老年人签预嘱;修订《民法典》明确家属不得违背患者书面意愿强行抢救。四是优化医疗资源分配:通过医保倾斜提高安宁疗护报销比例,减少家庭经济压力——案例中若提前明确拒绝插管,可避免每日万元级的ICU费用。 提前沟通临终意愿,让生命终末有尊严,减少家庭决策痛苦。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