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岁男童16颗乳牙坏死,夜奶究竟咋“毁”娃牙?
近期,杭州一名1岁多男童小乖因长期喝夜奶且不清洁口腔,16颗乳牙全部坏死,引发众人关注。口腔科副主任孙顺涛检查发现,孩子牙本质已完全腐烂,只能通过根管治疗保留牙根。这一事件凸显了婴幼儿喂养习惯和口腔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夜奶是如何“毁掉”宝宝牙齿的?
孩子夜间喝含糖奶液后,口腔内残留的乳糖被细菌分解产酸,持续侵蚀牙齿数小时,最终形成广泛性龋齿。奶液中的乳糖在口腔停留超20分钟,就会被变形链球菌代谢为酸性物质。当口腔pH值降至5.5以下,牙釉质开始脱矿。而且夜间唾液分泌减少,牙齿自洁作用降低,酸蚀时间延长。龋坏从牙冠向牙本质发展成深龋,小乖就因牙齿问题出现拒食、磨牙、低热等症状,16颗牙齿均牙髓暴露。乳牙过早丧失会使恒牙错颌畸形概率增加,咀嚼功能受损影响营养吸收,语言发育迟缓风险上升。小乖连续数月夜间喝配方奶不清洁,每日额外增加4-6小时糖分暴露,远超牙齿耐受阈值。
这些喂养和清洁误区,你中招了吗?
很多不良喂养行为会增加孩子患龋齿的风险。含奶嘴入睡会让奶液长时间包裹前牙,形成“龋齿带”,后牙因喂奶姿势遮挡更易残留。用含糖饮料替代夜奶,如米糊、果汁,同样危险。家长普遍认为婴幼儿无需刷牙,但乳牙萌出就应清洁。小乖家长仅用清水漱口,单次漱口只能清除部分残留物,需用指套牙刷配合儿童牙膏(用量如米粒)才能有效减少菌斑。夜间喂奶超过2次,唾液缓冲能力持续下降,其中的钙、磷等修复性矿物质难以中和酸性环境,加速龋损进程。数据显示,我国3-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多数与睡眠期喂养习惯直接相关。
这样做,给宝宝牙齿上“保险”
0-12月龄是关键期,要逐步戒除夜奶,1岁后完全停止夜间喂养。若必须喂食,改用白开水并立即清洁口腔。牙齿萌出前用纱布蘸水清洁牙龈,出牙后每日早晚用含氟牙膏(用量0.1g)刷牙,重点清洁咬合面。1-3岁是巩固期,通过绘本、儿歌培养孩子刷牙习惯,家长示范“巴氏刷牙法”并监督至6岁。同时减少加糖辅食,两餐间避免含糖零食,果汁每日饮用量限制在100ml以内。出生后6个月内要进行首次口腔检查,每3-6个月复查,早期发现白垩色龋斑可通过涂氟修复。高危儿童(如已有龋齿、母乳喂养超2年)可进行窝沟封闭,乳磨牙封闭可降低患龋率。若孩子夜间牙痛,用生理盐水漱口缓解,勿用成人口腔药;疼痛持续需立即就医。 婴幼儿口腔健康需科学喂养、规范清洁和定期检查,家长要将口腔健康纳入育儿必修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