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揭示:粗腿丰臀腰围小,死亡风险更低。2025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改变了我们对身材的认知。这项涉及252万名参与者的研究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大腿围每增加5厘米,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8%;臀围每增加10厘米,死亡风险下降10%。相反,腰围每增加10厘米,死亡风险则升高11%。
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越瘦越健康”的传统观念。原来,人体脂肪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堆积在腹部器官周围,易引发炎症、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而臀部和大腿的皮下脂肪能储存多余能量,减少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降低血脂异常和动脉硬化风险。例如,牛津大学研究发现,腰臀比每增加0.1,早亡风险上升20%,而下半身脂肪较多者死亡率较低。
内脏脂肪像一团黏腻的“膏药”,直接包裹在肝脏、胰腺等器官周围。它会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促炎因子,这些因子就像身体里的“小炸弹”,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动脉硬化等一系列健康问题。而皮下脂肪则像一层“缓冲垫”,储存在皮肤下方,代谢活跃度低,不易引发炎症。不仅如此,它甚至能分泌脂联素、瘦素等保护性物质,这些物质如同身体的“健康卫士”,可以调节血脂与血糖,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日本东京大学在《柳叶刀》的研究指出,大腿肌肉占全身肌肉总量的40%,其代谢率是腹部脂肪的3倍。强健的大腿肌肉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稳定血糖的“小能手”,因为肌肉细胞可吸收血液中60%的葡萄糖。同时,它还能通过“肌肉泵”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曲张风险。
从代谢保护角度看,下半身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联素可调节血糖,减少2型糖尿病风险。丹麦一项追踪12年的研究显示,大腿围增加5厘米,男性糖尿病风险降低18%,女性降低12%。臀部和大腿脂肪还能吸附有害脂蛋白,延缓血管硬化。此外,这类体型者往往肌肉量较高,基础代谢率更优,有助于维持血压和血脂平衡。
在骨骼健康方面,臀部和大腿肌肉发达者,骨密度通常较高,跌倒骨折风险更低。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更宽的骨盆结构可缓冲外力,降低髋部骨折概率(髋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达20%-30%)。皮下脂肪分泌的瘦素、雌激素等激素,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女性臀围较大者,C反应蛋白(炎症标志物)水平较低,慢性炎症相关疾病(如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率下降。
虽然研究显示下半身脂肪有一定保护作用,但长寿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过度肥胖仍会增加关节负担和癌症风险,而肌肉质量、运动习惯、饮食结构等同样关键。例如,BMI正常但缺乏运动者,其死亡率可能高于BMI偏高但坚持锻炼的人群。因此,“腿粗屁股大更长寿”的本质是脂肪合理分布与肌肉量的平衡,而非单纯追求局部粗壮。保持规律运动、控制腰围、增强下肢力量,才是改善代谢健康的科学方式。
科学锻炼强化臀腿肌群
推荐动作:
- 臀桥: 平躺在瑜伽垫上,双腿弯曲与肩同宽,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臀部发力向上抬起,直到身体呈一条直线(肩膀、臀部、膝盖在同一平面),保持2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2次,完成3组。
- 侧向行走(弹力带): 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将弹力带套在膝盖上方;保持膝盖微屈,向一侧缓慢行走30秒,再换另一侧,共完成5组。
- 深蹲变式: 双脚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向外15度;缓慢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再起身。每组10次,完成3组。
运动频率: 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搭配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2次,每次30分钟)。
饮食优化脂肪分布
- 蛋白质策略: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体重(kg)×1.2-1.6g。优先选择鸡胸肉、三文鱼、豆腐、鸡蛋等优质蛋白。
- 健康脂肪来源: 每天吃一小把坚果(约10g)、每周吃2-3次深海鱼、用橄榄油代替普通食用油炒菜。
- 禁忌提醒: 避免空腹吃高GI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蛋糕、含糖饮料)。
注意事项
适宜人群:
- 办公室久坐族、运动爱好者、有家族糖尿病史或代谢综合征高风险的人群。
禁忌与慎用人群:
- 绝对禁忌: 急性膝关节损伤、严重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2.5)的人群。
- 调整建议: 孕妇可选择低强度动作(如侧卧抬腿);老年人在开始训练前应先咨询医生。
安全警示: 所有运动方案需根据个人体能调整,若有慢性疾病或疼痛史,请先咨询专业医师或康复师后再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