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人徒步被困1人遇难,高海拔徒步咋防护?
近期,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一起严重的高海拔徒步事故。137名徒步爱好者私自进入祁连山区冷龙岭区域受困,其中1人因严重失温与高原反应不幸遇难。该区域平均海拔超4000米,地形复杂、气温低、通信差。此前,青海省文旅厅和门源县政府均已发布禁止进入的相关提示和通告,但这些徒步者仍违规前往。
高海拔徒步,致命健康风险知多少?
高海拔徒步存在诸多致命健康风险。急性高原反应(AMS)是常见威胁,在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约60%,人体血氧饱和度骤降,会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若发展成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48小时内死亡率超50%,此次遇难者就因未及时吸氧,脑部缺氧加重病情。 失温症也常与高原反应叠加。低温环境下,夜间气温可低至-20℃以下,持续体力消耗、衣物被雨雪浸湿等,会使核心体温<35℃,导致心律失常、器官衰竭。遇难者体温降至32℃,心脏功能受损无法逆转。 复杂地形与通信中断也是难题。陡峭岩壁、积雪覆盖路径增加跌倒骨折风险,GPS信号接收不良或通信中断延误黄金救援时间(通常为伤后2小时)。此外,肥胖、心血管疾病患者风险显著提升,儿童与老年人因代谢率差异更易失温,部分参与者隐瞒病史强行进入,加剧了危险。
高海拔徒步,如何科学防护?
行前要做好科学规划。海拔适应训练至少提前3天在2500 - 3000米区域逐步适应,每日上升不超过500米,监测血氧饱和度需保持≥85%。装备上要携带便携式制氧机(流量1 - 2升/分钟)、防水冲锋衣(采用三层穿衣法:速干层 + 保暖层 + 防风层)、卫星电话及GPS定位器,每小时检查装备功能。医疗物资要配备乙酰唑胺(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预防AMS、高热量能量棒(每小时补充300大卡)、急救毯(铝箔保温毯可有效减少热量散失)。 行中要做好风险识别与干预。出现轻度AMS(头痛 + 恶心)需立即停止攀登、吸氧并服用抗高原反应药物;中重度(呼吸困难 + 意识模糊)必须下撤至3000米以下区域。每30分钟检查体温,体温<36℃时立即更换干燥衣物、增加热量摄入、启用急救毯包裹核心部位。通信中断时,利用卫星通信设备保持联系,定期发送定位坐标至救援平台,携带荧光棒与反光镜作为视觉求救信号。
构建双重防线,保障徒步安全
构建政策与个人责任的双重防线很重要。合规性管理上,在允许开展徒步活动的区域,需通过文旅局官网提交团队资质、装备清单及应急预案,获批后由专业向导带队,每队人数≤10人。气象部门与旅游局联合发布"高原徒步风险指数"(1 - 5级),4级以上禁止进入,实时推送至已注册徒步者手机。 个人要升级认知。强制完成线上课程(如"高原环境生理学""野外急救技能"),通过模拟决策测试(如:海拔4500米出现呕吐应如何处理)。摒弃"征服自然"思维,采用"环境尊重"理念,将"撤退"视为合理决策而非失败。 此次事件警示我们,高海拔徒步风险高,需做好系统防护,结合政策与个人责任保障安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