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抬车救人!车底被压,5 - 10分钟黄金救援咋把握?

健康新闻健康新闻 / 责任编辑:蓝季动2025-10-21 09:30: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18字
车底被压事故中,黄金救援时间为5-10分钟。公众应急能力重要性凸显,城市交通设计需改进,增设减速带和智能监控系统,加强应急知识普及。
车底被压黄金救援时间公众应急能力交通事故交通隐患十字路口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减速带应急知识二次伤害伤者救援交通防护社会互助交通设计城市安全
1分钟抬车救人!车底被压,5 - 10分钟黄金救援咋把握?

2025年10月18日,江西赣州赣县区一十字路口,一名女子过马路时被卷入车底,情况危急。司机及同行人员慌乱无措,附近约20名路人迅速响应,分工协作,仅用1分钟就抬升车辆救出伤者。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凸显公众应急能力重要性,也暴露城市交通与应急知识普及的不足。

被压车底:致命风险与黄金救援时间揭秘

被车辆碾压至车底,即时伤害不容小觑。车辆压力会直接导致胸部压迫性呼吸困难,还可能造成脊柱或骨盆骨折、下肢多发性骨折,案例中女子就确诊腿部骨折。若救援延迟,次生风险接踵而至,可能引发内脏出血、神经损伤,因缺氧导致脑损伤,甚至死亡。救援延迟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黄金救援时间通常为5-10分钟内。案例中女子幸存,正是得益于路人迅速反应,若拖延到车辆二次启动或移动,二次伤害将难以避免。虽然她暂无生命危险,但仍需长期康复,这也印证及时施救对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

公众应急救援:能力现状与短板大曝光

此次救援成功,关键在于路人快速决策与分工。他们迅速判断伤情,明确抬车目标,“1、2、3”的口号确保力量同步,减少体力损耗。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自发参与,体现了群体协作意识和社会互助精神。然而,现存问题也不少。多数路人仅凭本能施救,缺乏系统培训,可能因姿势不当导致二次骨折,比如错误抬升方向会加剧脊柱损伤。部分救援者分工模糊,过度集中力量在车头,忽略车底空间稳定性,增加车辆倾覆风险。案例中司机与同行者因慌乱延误初期反应,反映出应急知识普及不足。

城市交通:隐患与防护缺陷全解析

十字路口是高风险场景,车辆转弯时视线遮挡,盲区易导致行人被卷入,尤其是无减速带或凸面镜的路口。部分路口设计存在漏洞,未设置防冲撞护栏或弹性缓冲区,无法阻止车辆失控冲入人行道。此次事故发生在人流密集的十字路口,却未配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预警,错过提前干预机会。车辆启动时,司机可能因分心或未观察后视镜,导致碾压行人。

多维度破局:解决方案与行动指南

个人防护与应急技能方面,行人过马路时要保持与车辆2米以上距离,避免低头看手机;若被推倒应蜷缩身体保护头部和胸椎。抬车施救时,救援者应分散站立于车体两侧,膝盖微屈,背部挺直,避免腰部受伤;预留10 - 15厘米抬升高度即可,确保伤者能快速爬出,减少二次压迫;指定1人指挥,2人负责观察车辆稳定状态,其余人员同步发力。城市安全系统需升级,在十字路口增设减速带、凸面镜,安装智能感应装置监测异常车辆轨迹;要求车辆配备全景影像系统,对路口盲区进行强制性安全评估。社会教育也要强化,将应急救援纳入社区培训课程,模拟抬车、止血包扎等实操演练;通过平台普及“黄金救援四步法”。



    学习急救技能、升级城市交通防护,降低被压车底事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