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脾系病类(TM1)Unspecified Spleen system disorders (TM1)
编码SA5Z
关键词
索引词Spleen system disorders (TM1)、未特指的脾系病类(TM1)
缩写WeiTeZhiDePiXiBingLei、WTZDPXBL
别名脾脏相关病症、脾系功能失调症、脾胃疾病、脾脏疾病
未特指的脾系病类(TM1)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中医证候辨证:
符合《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核心辨证标准:- 脾气虚证:食少腹胀 + 大便溏薄 + 神疲乏力
- 脾阳虚证:畏寒肢冷 + 脘腹冷痛 + 完谷不化
- 寒湿困脾证:头身困重 + 口腻纳呆 + 苔白腻
- 中医证候辨证: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症状组合:
- ≥2项核心症状(乏力、食欲不振、腹胀)
- ≥1项排便异常(便溏或便秘)
- 体征支持:
- 舌象异常(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
- 脉象细弱或濡缓
- 典型症状组合: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实验室阈值:
- 血红蛋白<110g/L(女性)/<120g/L(男性)
- 血清白蛋白<35g/L
- 影像学特征:
- 超声示脾脏体积增大(长径>11cm)
- CT显示脾实质密度不均
- 排除标准:
- 无器质性病变(胃镜/肠镜阴性)
- 无明确感染源(血培养/便培养阴性)
- 实验室阈值: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史采集] A --> C[体格检查] A --> D[实验室检查] A --> E[影像学检查] B --> B1(饮食/情志史) B --> B2(症状持续时间) C --> C1(腹部触诊) C --> C2(舌脉诊察) D --> D1(血常规) D --> D2(生化指标) D --> D3(便常规) E --> E1(腹部超声) E --> E2(CT/MRI)
判断逻辑说明:
- 病史采集:
- 饮食失调/忧思过度史→支持脾虚失运病机
- 舌脉诊察:
- 舌淡胖+脉濡弱→脾气虚证;舌红苔黄腻→湿热蕴脾证
- 腹部超声:
- 脾增大伴回声减低→需排除门脉高压;正常阑尾→鉴别急腹症
- CT检查:
- 脾脏体积增大但结构完整→支持功能性脾系病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血红蛋白 | 男130-175g/L 女115-150g/L |
↓:脾不统血致慢性失血/生化不足;需排查消化道隐性出血 |
白细胞计数 | 3.5-9.5×10⁹/L | ↓:脾虚免疫功能低下;↑需排除感染性疾病 |
血清白蛋白 | 40-55g/L | <35g/L:提示运化失常致营养不良;需加强蛋白补充及健脾治疗 |
ALT/AST | <40U/L | ↑:肝脾同病可能(肝郁脾虚证);>2倍正常值需排查病毒性肝炎 |
便潜血试验 | 阴性 | 阳性:脾不统血或湿热伤络;持续阳性需肠镜排除肿瘤 |
关键处理建议:
- 血红蛋白↓+白蛋白↓→启动营养支持疗法(健脾益气方剂+高蛋白饮食)
- 脾肿大+血细胞减少→需骨髓穿刺排除血液病
- ALT/AST轻度升高→优先中医疏肝健脾治疗,监测肝功能
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诊断:基于中医证候辨证(金标准)结合典型症状群
- 辅助验证:
- 影像学排除器质性病变
- 实验室指标印证气血生化失常
- 鉴别重点:
- 与炎症性肠病(便钙卫蛋白↑)鉴别
- 与血液病(骨髓象异常)鉴别
参考文献: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脾系病证诊断标准;
《ICD-11传统医学病证分类》TM1条目;
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Gastroenterology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