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药物引起的痤疮或痤疮样反应Unspecified Acne or acneiform reactions attributable to drugs
编码EH67.Z
关键词
索引词Acne or acneiform reactions attributable to drugs、未特指的药物引起的痤疮或痤疮样反应、药物引起的痤疮或痤疮样反应
缩写药物性痤疮、药源性痤疮、Drug-Induced-Acne
别名药物引起的痤疮、药物引发的痤疮、药源性皮肤反应、药物性皮疹痤疮、Pharmaceutically-Induced-Acne、Acne-from-Drugs
未特指的药物引起的痤疮或痤疮样反应(EH67.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药物暴露时间关联:
- 痤疮样皮损出现在用药后2-8周内(皮质类固醇类)或4-12周内(抗癫痫药、免疫调节剂等)。
- 特征性皮损分布:
- 面部T区、胸骨区、上背部突发密集粉刺(≥5个/cm²)伴炎性丘疹/脓疱(≥3个/cm²)。
- 停药反应验证:
- 停用可疑药物后4-8周内皮损消退≥50%(再用药复发可确诊)。
- 药物暴露时间关联:
-
支持条件(鉴别依据):
- 药物类别指向性:
- 当前使用已知致痤疮药物(皮质类固醇、雄激素、锂剂、EGFR抑制剂等)。
- 特殊分布模式:
- 皮质类固醇诱发者呈躯干弥漫性丘疹;雄激素相关药物致下颌线爆发性囊肿。
- 缺乏粉刺发展过程:
- 炎性皮损为主(>70%),开放/闭合性粉刺占比<30%(区别于寻常痤疮)。
- 药物类别指向性:
-
排除标准:
- 无青春期激素波动、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源性因素。
- 细菌培养排除革兰阴性毛囊炎,真菌镜检排除马拉色菌毛囊炎。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1(病史采集)
A --> B2(皮损评估)
A --> B3(实验室检查)
B1 --> C1(用药史追溯-2个月内)
B1 --> C2(暴露药物致痤疮风险分级)
B2 --> D1(皮损形态计数)
B2 --> D2(分布区域绘图)
B3 --> E1(病理活检)
B3 --> E2(微生物检测)
B3 --> E3(性激素谱)
判断逻辑
-
用药史追溯:
- 重点筛查近3个月新增药物,按致痤疮风险排序(高风险:糖皮质激素>雄激素>抗癫痫药)。
- 若使用≥2种致痤疮药物,需分析时序关联性(最早使用的药物优先怀疑)。
-
皮损形态分析:
- 炎性皮损优势(丘疹/脓疱占比>70%):支持药物性痤疮(寻常痤疮通常<50%)。
- 无粉刺期发展:突发密集炎性皮损是药物诱发的特征性表现。
-
病理活检(诊断不明时):
- 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角栓形成 → 支持药物性
-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细菌菌落 → 提示感染性毛囊炎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理活检:
- 毛囊角栓伴轻度淋巴细胞浸润:
- 符合药物性痤疮特征,需结合用药史(阳性预测值85%)。
-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HPF:
- 提示其他类型药疹(如发疹型),需重新评估诊断。
- 毛囊角栓伴轻度淋巴细胞浸润:
-
性激素检测(女性患者):
- 游离睾酮>2.5 pg/mL + DHEAS>250 μg/dL:
- 需排除雄激素制剂暴露或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
- 游离睾酮>2.5 pg/mL + DHEAS>250 μg/dL:
-
细菌/真菌培养:
- 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 提示继发感染,需抗生素治疗(但原发病因仍是药物)。
- 马拉色菌阳性:
- 需与糠秕孢子菌毛囊炎鉴别(后者无药物暴露史)。
- 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
炎症标志物:
- CRP>10 mg/L:
- 反映重度炎性反应,多见于免疫调节剂诱发的痤疮。
- CRP>10 mg/L:
四、总结
- 诊断核心:用药时序关联+特征性皮损分布+停药缓解反应。
- 关键检查:
- 首选病史追溯与皮损形态分析(敏感度>90%)
- 病理活检仅用于不典型病例(如结节囊肿为主者)
- 实验室价值:
- 性激素检测排查内源性因素
- 微生物培养排除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 《药源性皮肤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2023)
- Plewig & Kligman's Acne and Rosacea (Springer, 4th ed, 2019)
- J Am Acad Dermatol. 2021;84(1):209-211 (药物性痤疮诊断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