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外因引起的皮肤疾患Other specified Skin disorders provoked by external factors
编码EK5Y
关键词
索引词Skin disorders provoked by external factors、其他特指的外因引起的皮肤疾患、物理或环境因素引起的皮肤病、压迫性足部丘疹、职业性胼胝、指/趾间藏毛窦、剪羊毛工毛窦、理发师毛窦、指/趾间PNS[藏毛窦]、理发师藏毛窦、剪羊毛工藏毛窦、皮肤接触植物性物质引起的职业性光毒性反应、皮肤接触焦油或焦油衍生物引起的职业性光毒性反应、暴露于水下引起的皮肤病、手指或手掌的水性皱纹、手掌水性皱纹、水诱发的手指起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皮炎、特指部位接触性皮炎、头皮接触性皮炎、面部或颈部接触性皮炎、小腿接触性皮炎、足部接触性皮炎、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工业性皮炎、职业性皮炎、职业性湿疹、变应原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暴露于接触性变应原引起的体质性皮炎加重、职业性暴露于接触性变应原引起的体质性皮炎加重、全身暴露于接触性变应原引起的皮肤反应、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摄入性变应原引起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对称性药物相关性间擦部及屈侧红斑、SDRIFE[对称性药物相关性间擦部及屈侧红斑]、狒狒综合征、植入性变应原引起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接触刺激性或有毒物质引起的皮肤病、皮肤刺激物引起的体质性皮炎加重、皮肤刺激物引起的体质性湿疹加重、职业性暴露于皮肤刺激物引起的体质性皮炎加重、职业性暴露于皮肤刺激物导致体质性湿疹加重、工作或职业引起的皮肤病、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接触性荨麻疹或过敏、职业接触性荨麻疹、职业引起的体质性皮炎加重、职业性暴露于腐蚀性物质引起的皮肤损伤、皮肤接触外源性光敏物质引起的职业性光毒性反应、职业性痤疮或毛囊炎、职业性痤疮、接触矿物油导致的职业性痤疮或毛囊炎、接触沥青或焦油导致的职业性痤疮或毛囊炎、由职业引起或加重的皮肤血管疾患、暴露于冷或热引起的职业性获得性皮肤病、暴露于寒冷环境下的职业性获得性皮肤病、热引起的职业性获得性皮肤病、职业性获得性皮肤感染或侵染、分类于他处的职业性获得性皮肤感染、分类于他处的职业性获得性寄生虫性皮肤侵染、工作有关中毒的皮肤表现、职业性中毒引起的皮肤疾患、职业性获得性皮肤色素沉着疾患、职业性白斑、职业性白癜风、职业性黑变病、其他职业性获得性皮肤疾患
别名外因性皮肤病、外源性皮疾、特指外因皮肤症、Other-specified-skin-disorders-due-to-external-causes
其他特指的外因引起的皮肤疾患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致病因子确认:通过斑贴试验、光斑贴试验或化学物质检测明确致病外因(如金属镍、植物性光敏剂等)。
- 组织病理学特征:皮肤活检显示特征性改变(如海绵水肿型皮炎、界面皮炎等),并排除其他原发性皮肤病。
-
必须条件:
- 明确接触史:发病前72小时内接触可疑物理/化学/生物致病因子(如工业溶剂、紫外线辐射、特定植物等)。
- 典型临床表现:符合以下至少2项:
- 接触部位边界清晰的皮损(红斑、丘疹、水疱)
- 暴露后24-48小时出现症状
- 去除致病因后症状缓解
-
支持条件:
- 实验室证据:
- 斑贴试验阳性(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标准≥+)
- 血清总IgE>100 IU/mL(过敏体质者)
-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5%(外周血涂片)
- 影像学支持:皮肤高频超声显示表皮增厚(>0.3mm)或真皮层低回声区(提示水肿)。
- 实验室证据: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 → 二级检查 → 三级检查
├─临床评估 → 皮损分布分析 → 接触模式图谱绘制
├─过敏检测 → 斑贴试验 → 扩展过敏原筛查
│ └─光斑贴试验
├─影像检查 → 皮肤超声 → 皮肤CT/MRI(深部病变)
├─微生物检查 → 细菌培养 → 真菌镜检
│ └─病毒PCR
└─病理检查 → 常规HE染色 → 免疫荧光检测
判断逻辑:
-
斑贴试验:
- 阳性判定:48小时后出现红斑/丘疹/水疱,72小时达高峰
- 光斑贴试验:需在UVA照射后出现迟发型反应,用于诊断光敏性皮炎
- 关联分析:阳性过敏原需与接触史及皮损分布一致
-
皮肤超声:
- 急性期:表皮层增厚(>0.3mm)伴真皮层"蜂窝样"改变(水肿特征)
- 慢性期:真皮层纤维化(高回声条索)
-
病理分级:
- 轻度:海绵水肿+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 中度:表皮内水疱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重度:表皮坏死+真皮血管炎改变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 |
---|---|---|
斑贴试验 | 阴性(0级反应) | +~+++提示接触过敏,需结合临床 |
血清IgE | <100 IU/mL | >100提示过敏体质,>500需排查系统性过敏 |
嗜酸性粒细胞 | 0.5%-5% | >5%提示过敏或寄生虫反应 |
CRP | <10 mg/L | >20 mg/L提示合并感染或严重炎症 |
皮肤活检CD4+/CD8+比 | 2:1~3:1 | >5:1提示Th2优势反应(过敏特征) |
光毒性试验 | MED>30 mJ/cm²(UVA) | MED<20提示光敏性 |
关键解读要点:
- 斑贴试验假阴性:见于检测物质未包含致病因子或检测时处于疾病缓解期
- 嗜酸细胞增高:需排除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等全身性疾病
- CD4+/CD8+失衡:Th2优势提示过敏机制,Th1优势提示刺激性反应
四、诊断流程
- 初步评估:详细职业/环境暴露史 + 皮损形态分析
- 基础检查:斑贴试验 + 皮肤超声
- 鉴别诊断:必要时行皮肤活检排除肿瘤/自身免疫病
- 动态监测:去除可疑致病因子后2周复查炎症指标
注意事项:
- 对职业暴露病例需建立《职业暴露评估表》记录接触物质/频率/防护措施
- 复杂病例建议多学科会诊(皮肤科+职业病科+病理科)
依据来源:
《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ICDRG)》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指南(ILO)》
《光敏性皮肤病诊疗共识(A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