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真菌性肺炎Unspecified Fungal pneumonia
编码CA40.2Z
关键词
索引词Fungal pneumonia、未特指的真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真菌病引起的肺炎
缩写Fungal-Pneumonia-NOS、FP-NOS
别名真菌性肺部感染-未特指、不明真菌引起的肺炎、非特异性真菌性肺炎
未特指的真菌性肺炎(CA40.2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证据:
- 肺组织活检显示特征性真菌感染证据(菌丝、假菌丝或孢子结构),需经特殊染色(如GMS、PAS)确认。
- 微生物学证据:
- 无菌部位标本(血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真菌培养阳性,且临床符合侵袭性肺炎特征。
- 组织病理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辅助检查依据):
- 宿主高危因素:
- 免疫功能低下状态(HIV/AIDS CD4<200/μL、实体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使用>20mg/d持续3周)。
- 影像学特征:
- CT显示多发性结节伴晕轮征(早期)或空洞形成(进展期)。
- 血清学标志物:
- 连续两次血清β-D-葡聚糖(G试验)≥80 pg/mL。
- 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指数≥0.5(非曲霉感染时可能阴性)。
- 宿主高危因素:
-
临床诊断标准:
- 符合1项宿主高危因素 + 影像学特征性改变 + 至少1项血清学阳性。
- 无法获取组织学证据时,需排除细菌性肺炎、结核及其他非感染性肺病。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首选检查
│ ├─ 高分辨率CT(HRCT)
│ └─ 增强CT(评估血管侵袭性)
└─ 鉴别检查
├─ PET-CT(评估代谢活性)
└─ 超声引导下穿刺(实变区域定位)- HRCT判断逻辑:
- 晕轮征(早期侵袭性曲霉病特异性85%)→ 空气新月征(恢复期)
- 树芽征提示气道侵袭性感染
- 多发实变影需与细菌性肺炎鉴别
- HRCT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查树:
├─ 无创检查
│ ├─ 痰液真菌培养(敏感度30-50%)
│ ├─ 血清G/GM试验
│ └─ 尿液隐球菌抗原检测
└─ 有创检查
├─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
│ ├─ 直接镜检(阳性率提升至60-70%)
│ └─ PCR检测(曲霉/念珠菌特异性DNA)
└─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金标准取材)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测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
G试验 | <60 pg/mL | ≥80 pg/mL | 提示侵袭性真菌感染,但需排除透析患者假阳性 |
GM试验 | 指数<0.5 | ≥0.5 | 曲霉感染特异性85%,假阳性见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 |
BALF镜检 | 阴性 | 发现菌丝结构 | 直接提示侵袭性感染,需结合培养结果 |
CRP | <10 mg/L | >50 mg/L | 持续升高提示治疗效果不佳 |
CD4+ T细胞 | 500-1500/μL | <200/μL | 免疫缺陷患者感染风险增加10倍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免疫正常宿主:
- 需满足组织学确诊 + 典型影像学改变
- 警惕隐球菌肺炎(需加做腰椎穿刺)
-
免疫缺陷宿主:
- 可采用ECMM/ERS诊断标准:1项宿主因素 + 1项临床特征 + 1项微生物证据
- 抢先治疗阈值:G试验连续两次≥80 pg/mL + CT晕轮征
-
治疗监测指标:
- 每72小时复查G试验,有效治疗应使数值下降≥30%
- CT复查频率:重症患者需每周评估肺部病灶演变
参考文献:
- IDSA《2016曲霉病诊治指南》
- ESCMID《2020侵袭性真菌感染管理共识》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真菌性肺炎诊断路径专家建议(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