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引起的咽炎Pharyngitis due to Adenovirus
编码CA02.10
关键词
索引词Pharyngitis due to Adenovirus、腺病毒引起的咽炎
缩写腺病毒咽炎
别名腺病毒引起的咽喉炎、腺病毒导致的咽炎、腺病毒感染性咽炎、腺病毒引发的咽部炎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93V5 咽
XA8RX5
口咽侧壁XA60Q5
鳃裂XA88V4
会厌谷XA8659
口咽后壁XA3MZ0
梨状隐窝XA0XK1
下咽壁XA4J67
口咽XA4NZ9
环状软骨后区XA2J67
下咽感染性病原体
XN000 腺病毒
XN93P
哺乳动物腺病毒属XN05K
禽腺病毒属XN728
鱼类腺病毒属XN0R0
腺嘌呤-胸腺嘧啶富集性腺病毒属XN13L
唾液酸酶腺病毒属腺病毒引起的咽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腺病毒引起的咽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感染,主要累及咽部黏膜及淋巴组织。该疾病属于上呼吸道感染范畴,特指由腺病毒(Adenovirus)直接感染引发的咽部炎症。典型临床特征包括急性起病的咽痛、发热、咽部充血伴红斑,部分病例可见扁桃体肿大及表面渗出物形成。伴随症状可包括颈部淋巴结触痛、乏力、肌痛,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腺病毒性咽炎具有自限性,但病程较普通病毒性咽炎更长(通常持续7-14日),且症状严重程度较高。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特性:
- 腺病毒为无包膜双链DNA病毒,目前已鉴定超过100种血清型,其中与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的包括3、4、7、14及21型。
- 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或污染物表面传播,部分血清型(如3型)可通过受污染的游泳池水传播。
-
易感人群与传染途径:
- 高发于5岁以下儿童及集体生活环境(如学校、军营),成人感染多表现为轻微症状或无症状携带。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器官移植受者、HIV感染者)感染后易进展为重症,且可能出现病毒血症。
-
并发情况:
- 常合并其他腺病毒感染综合征,如咽结膜热(发热、咽炎与非化脓性结膜炎三联征)或急性呼吸道疾病(ARD)。
- 严重者可向下蔓延引发喉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婴幼儿可能并发喘息性疾病。
病理机制
-
病毒侵入与复制:
- 病毒通过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AR)侵入,利用宿主细胞核进行DNA复制及病毒颗粒组装,最终导致细胞溶解性坏死。
-
免疫应答:
- 固有免疫通过TLR9识别病毒DNA触发干扰素释放,抑制病毒扩散;适应性免疫中,病毒特异性IgA中和黏膜表面病毒,IgG提供长期保护。
- 过度炎性反应(如IL-6、TNF-α释放)是咽部水肿、疼痛及全身症状的主要机制。
-
组织损害:
- 病毒直接细胞毒性作用与宿主免疫反应共同导致咽部淋巴滤泡增生、黏膜上皮完整性破坏,临床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及渗出性改变。
参考文献:《Fields Vir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以及其他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