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急性病毒性咽炎Unspecified Acute viral pharyngitis
编码CA02.1Z
关键词
索引词Acute viral pharyngitis、未特指的急性病毒性咽炎、急性病毒性咽炎
缩写AVP
别名急性病毒咽炎、急性病毒感染咽炎、病毒性急性咽炎
未特指的急性病毒性咽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急性病毒性咽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咽部黏膜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当咽部出现充血、疼痛、吞咽困难等典型症状,且无法通过常规检测明确具体病毒类型时,则归类为此类目。该病具有自限性,病程通常不超过2周,但症状可能显著影响患者日常活动。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多样性:
- 主要病原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副流感病毒及部分冠状病毒亚型(如普通感冒冠状病毒)。
- 传播途径以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病毒通过黏附咽部上皮细胞受体启动感染。
-
感染机制:
- 病毒侵入咽部黏膜后,通过直接破坏上皮细胞和诱导免疫反应引发炎症。局部释放的炎症介质(如IL-6、IL-8、前列腺素)导致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及痛觉敏感化。
- 部分病毒可短暂抑制宿主免疫应答(如腺病毒干扰干扰素通路),但继发细菌感染风险较低。
-
诱发因素:
- 环境因素:低湿度环境或冷空气暴露可削弱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吸烟或二手烟暴露增加局部易感性。
- 宿主因素:儿童及青少年因免疫系统未完全成熟更易感;糖尿病或HIV感染者风险升高。
- 行为因素:密切接触传播(如共用餐具)是家庭或集体单位内暴发的关键因素。
病理机制
-
局部病变:
- 急性期以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伴浆液性渗出,严重时可见散在点状溃疡(如柯萨奇病毒感染),但无细菌性感染的化脓性改变。
- 伪膜形成极为罕见,若出现需警惕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
-
全身反应:
- 发热多由病毒血症或炎症因子释放(如IL-1β)引发,体温通常低于39℃且呈波动性。
- 部分患者可伴肌痛或乏力,与病毒诱导的代谢亢进及细胞因子风暴相关。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咽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常放射至耳部,晨间因黏膜干燥而加重。
- 咽部检查体征:黏膜弥漫性充血,腭垂水肿,偶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 发热:成人多表现为低热(37.5-38.5℃),儿童可能达39℃。
- 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局限于颌下或颏下区,触痛明显但无化脓。
-
伴随症状:
- 上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鼻病毒常见)或声嘶(副流感病毒累及喉部)。
- 消化系统症状:儿童可能因吞咽疼痛拒食,少数柯萨奇病毒感染可伴腹痛。
参考文献:中华康网《急性咽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百度百科《病毒性咽炎》
(注:参考文献未修改,但建议补充循证医学资源如《热病》或Uptodate以提升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