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原发性抽动或抽动障碍Unspecified Primary tics or tic disorders

更新时间:2025-06-19 04:07:11
编码8A05.0Z

关键词

索引词Primary tics or tic disorders、未特指的原发性抽动或抽动障碍、原发性抽动或抽动障碍、习惯性抽动NOS、习惯性痉挛、强迫性痉挛、强迫性抽动
缩写WTFYZDYCDHZ
别名原发性抽动障碍-未特指、习惯性抽动-未特指、习惯性痉挛-未特指、强迫性痉挛-未特指、强迫性抽动-未特指

未特指的原发性抽动或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持续性抽动症状
      • 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持续超过1年(期间症状缓解期不超过3个月)。
      • 抽动表现为突然、快速、无目的、非节律性特征(如眨眼、耸肩、清嗓等)。
    • 排除继发性病因
      • 无药物滥用史(如兴奋剂)、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如脑炎、亨廷顿病)、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起病年龄:症状首发于2-15岁(儿童青少年期高发)。
    • 症状波动性:抽动频率和强度随压力、疲劳等因素显著波动。
    • 前驱感觉:30%-50%患者报告抽动前局部紧绷感或不适。
    • 共病证据:存在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OCD(强迫症)等共病表现。
  3. 诊断阈值

    • 符合所有"必须条件"即可临床诊断。
    • 若存在≥2项"支持条件"可增强诊断确定性。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临床评估] --> B[排除性检查] A --> C[共病评估] B --> D[神经影像学-MRI/CT] B --> E[脑电图-EEG] B --> F[实验室筛查] C --> G[ADHD评估量表] C --> H[OCD评估量表] F --> I[铜蓝蛋白] F --> J[ASO抗体] F --> K[甲状腺功能]

  2. 判断逻辑

    • MRI/CT
      • 目的:排除基底节病变、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 解读:若发现基底节体积异常(如壳核缩小),需警惕继发性抽动;正常结果支持原发性诊断。
    • EEG
      • 目的:鉴别癫痫性肌阵挛。
      • 解读:无癫痫样放电(如棘慢波)可排除癫痫相关性抽动。
    • 共病量表
      • ADHD-RS量表≥90百分位提示ADHD共病,需联合干预。
      • Y-BOCS量表≥16分提示OCD共病,需认知行为治疗。
    • 实验室筛查
      • 铜蓝蛋白<0.2 g/L需排除肝豆状核变性。
      • ASO抗体>200 IU/mL提示链球菌感染后自身免疫性抽动(PANDAS)。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铜蓝蛋白

    • 异常值:<0.2 g/L
    • 意义:提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需进一步查尿铜及角膜K-F环。
  2.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 异常值:>200 IU/mL
    • 意义:提示近期链球菌感染,可能诱发PANDAS(链球菌相关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需抗生素治疗。
  3. 甲状腺功能

    • 异常值:TSH <0.4 mIU/L 或 >4.0 mIU/L
    • 意义:甲亢/甲减可加重抽动,需内分泌科干预。
  4. 遗传学筛查

    • 异常意义
      • _SLITRK1_基因突变:与抽动严重度正相关,提示难治性病程。
      • _IMMP2L_基因缺失:增加共病ADHD风险。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依赖临床病程(>1年抽动+排除继发病因),无需实验室确诊。
  • 辅助检查价值
    • 影像学/EEG用于排除器质性疾病(异常率<30%)。
    • 实验室筛查聚焦遗传代谢病及自身免疫诱因。
  • 共病管理:ADHD/OCD共病率高达50%,需同步评估干预。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SM-5 Task Force.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2. Singer HS. (2019). Tic Disorders. Pediatric Neurology, 52(1): 15-24.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ICD-11 Clinical Descriptions for Mental Disorders.
  4. Robertson MM. (2015). A personal 35 year perspective on 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drom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79(6): 65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