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动脉瘤或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not known if aneurysmal or non-aneurysmal
编码8B01.2
关键词
索引词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not known if aneurysmal or non-aneurysmal、未知动脉瘤或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NOS、海绵窦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中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膜出血、SAH[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出血、脑膜动脉破裂
同义词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NOS、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rom cavernous sinus、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rom middle meningeal artery、membrane hemorrhage、SAH -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缩写SAH、NOS
别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非特指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明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动脉瘤性或未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瞳孔反应评分
--
双瞳孔反应--
无瞳孔反应--
单瞳孔反应--
数据不可获取GCS睁眼反应评分
--
睁眼不可测试--
语言刺激时单眼或双眼睁开--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单眼或双眼睁开--
单眼或双眼自发睁眼--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无睁眼GCS肢体运动评分
--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异常屈曲--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伸直--
依指令动作--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定位刺激位置--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回缩--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肢体无反应--
运动评分不可测试GCS语言反应评分
--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无发音--
可说出单字--
疼痛或伤害性刺激时仅能发出无意义声音--
说话语无伦次、答非所问--
说话正常、有条理--
口语得分不可测试发生部位
XA9738 脑
XA1XM1
侧脑室脉络丛XA0B59
枕极XA9CM4
脑桥XA1H64
第三脑室XA5KN2
橄榄XA73A8
大脑幕上区域XA8W72
豆状核XA97T4
颞叶XA1B86
第四脑室脉络丛XA1GA1
脑幕下区域XA83T2
中脑导水管XA17J6
髓质XA45Y8
侧脑室XA1AA8
大脑脚XA34M4
网状结构XA00D6
屏状核XA7J78
钩回XA8GR3
大脑半球XA6J38
室管膜XA9KX2
脉络丛XA4T82
基底神经节XA4F88
大脑皮层XA89Y2
枕叶XA26E8
脑室XA5CF8
视皮质XA8E64
小脑蚓部XA70Y8
下蚓部XA5TX3
视交叉XA64R0
大脑皮质XA3RD9
额极XA5TY2
布罗德曼野XA5694
上蚓部XA63Y1
视束XA80J3
苍白球XA1M33
大脑XA8AT9
脑干XA5N14
脑叶XA08F7
颅内部位,不可归类在他处者XA84G1
岛盖XA92Y6
顶叶XA64F9
纹状体XA7BD1
海马XA8733
边缘系统XA1ZN9
大脑白质XA5JN6
内囊XA2NT0
额叶XA1XY9
杏仁体XA0Z39
嗅脑XA7L93
丘脑XA5097
锥体XA8KA5
豆状核壳XA0XP7
脑岛XA5KS6
中脑XA1804
第四脑室XA7E38
小脑扁桃体XA7TX5
尾状核XA53A3
第三脑室脉络丛XA4SL2
小脑半球XA1CW2
小脑关联情况
8B26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
8B26.50
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征8B26.Y
其他特指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8B26.Z
未特指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8B26.5
腔隙综合征8B26.5Y
其他特指的腔隙综合征8B26.5Z
未特指的腔隙综合征8B26.51
单纯感觉性腔隙综合征8B26.4
大脑后动脉综合征8B26.1
小脑卒中综合征8B26.2
大脑中动脉综合征8B26.0
脑干卒中综合征8B26.3
大脑前动脉综合征8B26.3
昏迷未知动脉瘤或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知动脉瘤或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指经充分影像学检查(如CTA、DSA)后仍未能明确动脉瘤来源,或明确排除动脉瘤因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是位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由脑脊液填充。此类出血可引发急性神经系统症状,并可能继发严重并发症。
病因学特征
-
未知动脉瘤性出血:
- 尽管经过全面检查未发现动脉瘤,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微小动脉瘤或隐匿性血管病变的可能,需强调动态随访的重要性。
-
非动脉瘤性出血:
- 高血压性血管病变:长期高血压导致穿支动脉或终末小动脉玻璃样变性,而非大血管动脉硬化性破裂。
- 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瘤等,畸形血管团因血流动力学异常易破裂。
- 烟雾病(Moyamoya病):以颅底大动脉进行性狭窄/闭塞伴烟雾状侧支血管形成为特征,异常侧支血管壁脆弱易出血。
- 颅内血管夹层:血管壁内膜撕裂形成壁内血肿,可继发假性动脉瘤或直接破裂。
- 脑膜动静脉瘘(DAVF):硬脑膜动脉与静脉窦或皮质静脉的异常沟通,高压血流冲击致静脉端破裂。
- 创伤性SAH:头部外伤直接导致皮层血管撕裂。
- 其他原因: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炎、药物性出血(如抗凝治疗)、脊髓血管病变等。
病理机制
-
出血机制:
- 未知动脉瘤性出血:潜在血管缺陷(如未检出的微小动脉瘤或血管壁结构异常)在血压骤升时破裂。
- 非动脉瘤性出血:血管结构异常(如畸形、夹层)或系统性因素(如凝血异常)直接导致血管破裂。
-
病理生理改变:
- 急性颅内压增高:出血占位效应及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引发颅高压三联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 继发性脑血管痉挛:血红蛋白降解产物(如氧合血红蛋白)刺激血管平滑肌,常于出血后3-14天达高峰。
- 脑灌注障碍:颅高压和血管痉挛共同导致脑血流减少,可进展为迟发性脑缺血(DCI)。
- 神经炎症反应:血液成分激活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加重脑损伤。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突发雷击样头痛:90%以上患者以剧烈全头痛起病,常伴颈背部放射痛。
- 短暂意识丧失:约50%患者出现,多与急性颅高压或脑干网状结构受压相关。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大汗、心动过缓、高血压等。
- 局灶性神经缺损:仅见于20%-30%患者,如动眼神经麻痹(提示后交通动脉区病变)、肢体轻瘫等。
-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6-24小时出现)、Brudzinski征/Kernig征阳性。
参考文献:
- 魏社鹏版医学百科——“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丁香园: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 无忧考网: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